三管齊下
在日前舉行的吉利年度經營工作會議上,吉利集團總裁楊健發布了2011年吉利集團發展規劃。在諸多戰略部署中,楊健重點強調,2011年吉利集團將通過兼并、重組、合作等方式,以六大新興經濟區、十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市場,并準備進入歐美等發達市場。
事實上,2010年吉利擴建了蘭州和寧波基地,打造了國內兩大出口平臺。面對2009年出口嚴重受挫的形勢,李書福將2015年吉利銷售200萬輛,并三分之二用于出口的計劃作了調整,改為二分之一即100萬輛用于出口。
圍繞這一戰略調整,蘭州基地將主要輻射烏克蘭、俄羅斯及中亞市場;而寧波則輻射東南亞市場。同時,海外多基地戰略,也調整為以整車出口為主,CKD、SKD為輔的全球生產、銷售戰略。目標是在五年內實現全球研發、全球制造、全球營銷。
作為國內出口第二多的汽車廠家,長城汽車目前出口到121個國家和地區。隨著在海外市場浸淫時間的增加,長城汽車國外戰略也從單純依靠當地經銷商,以價格為優勢,轉變到自建渠道和生產基地,并逐步向中高端市場轉型。
從單純的組件出口,長城汽車向整車技術輸出轉型,通過零部件組裝等形式,在伊朗、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越南、突尼斯等十幾個國家進行組裝銷售,并提供技術服務。海外品牌建設、營銷服務網絡建設,成為長城汽車在“十二五”期間經營的重點。
渠道、技術、生產三位一體的同步推進,成為“十二五”期間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關鍵。
并購之惑
除了穩步推進策略外,并購無疑成為加速推進2010年海外戰略的重要策略。其中,最為突出者當數吉利汽車在2010年完成收購沃爾沃轎車,從品牌、技術、銷售網絡、生產基地等均通過收購解決了問題。
不過,除了吉利外,對于海外并購其他廠商均采取審慎的態度。“很多人帶著描述得天花亂墜的提案找我們,他們把企業來回賣,今天讓你和他‘結婚’,明天讓你‘分手’,都是投行干的事,所以我們對這些非常堅決,不上當。”奇瑞董事長尹同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隨著吉利參股錳銅、南汽收購羅孚的失敗,中國車企的海外并購戰略也越來越被審慎考量。
作為國內最大整車出口企業,奇瑞國際化經驗可謂最豐富,對“拒絕并購”的戰略選擇,奇瑞有其思考。不過,除了并購審慎外,在海外基地的擴展上,奇瑞可謂不遺余力。其在全球建立了12個生產基地、1000多家銷售服務商。今年,奇瑞海外市場開發的重點是加快建設4個新海外基地。
如果奇瑞以擁有16個海外生產基地折桂,那么在海外研發基地方面,長安汽車無疑要排老大,長安汽車在國內五大研發基地的基礎上,在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都開建了研發中心,實現了五國九基地的研發布局。
“長安多研發基地的布局的確十分激進。雖然海外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很大,但是考慮到政策、規模效應、人力資源等因素,中國企業目前大規模的海外拓展,還是需要更加審慎。”一位跨國汽車企業的內部人士表示,“同時,殺入跨國公司的老地盤,競爭加劇,對于國內企業的實力也是嚴峻的挑戰。”
“十二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最強音。
早在2009年,財政部和科技部共同出臺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混合動力汽車進行最高每輛6萬元的補貼政策。并且針對新能源動力汽車的產業化又推出了“十城千輛”計劃,將在連續3年內,每年發展10個大中城市,每個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務、市政、郵政等領域推行1000輛新能源汽車進行商業化示范運行。
進入“十二五”,新能源汽車也跨入產業化階段,并將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十二五”規劃中的重中之重。作為國家節能減排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能源汽車更是被列為加快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將繼續在資金和政策層面給予重點支持。
最新的消息顯示,單獨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十二五”規劃最快可能在“兩會”后正式出臺,中國產銷目標直指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的‘十二五’規劃,就是即將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年~2020年)》(下稱‘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一位參與政策制定的業內專家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 “十二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重點,就是堅持純電動車和插電式電動車的技術路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