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排放也相當可觀。據東莞市環保局虎門分局副局長王啟光介紹,虎門面積不過100多平方公里,卻有50多萬外來人口,加上本地居民,共有70多萬人。按每天每人5公斤的生活污水量計算,70多萬人口每天排出的生活污水至少在3500噸以上。
另外,記者在《東莞市虎門鎮環境規劃》(2007)的一份限期整改14家企業統計表中看到,僅東莞樂迪卡游戲機制造有限公司每天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就達到70噸,而東莞冠越玩具有限公司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則高達每天882噸。
全長102公里的東引運河,流經了14個鎮之后,承載著14個鎮的污水從下游涌入虎門鎮,最終,裹挾大量垃圾、生活污水、重金屬污水的東引運河從虎門直排進珠江口,成為珠江入海口最嚴重的污染源之一。
問題三:誰在治理“黑龍江”
早在2003年即有消息:虎門鎮規劃兩個日處理污水能力共2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將于2004年初逐步動工,同時要求千人以上企業和醫療單位必須自建污水處理系統。
6年過去了,污水處理廠還是沒有建起來。
2009年9月11日,針對東引運河虎門段污水治理情況,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給本報記者一份書面答復。文中稱虎門鎮即將在東引運河沿線兩岸建設污水管網工程,用于運河兩岸生活污水進行截流收集并運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方案在設計階段。事實是,虎門鎮的污水處理廠還在設計階段,對于目前每天都會產生的20萬噸注入河中的污水沒有任何治理措施。
“我們每天有30個環衛工人對內河表面垃圾進行處理。”虎門鎮公用事業中心主任王維剛這樣回答目前治理的現狀。
虎門的一筆經濟賬
和虎門鎮緩慢的污染治理步伐形成對比的是,在虎門鎮,每家每戶的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的收取卻十分及時。
“每月每戶13元,已經收取了近百萬元。”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人秘組一位姓譚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費用是按照鎮里統一要求收取的。然而,這項在大多數地方對農村免收的費用,在虎門鎮,甚至像遠豐村這樣飽受垃圾污染之苦的“垃圾村”也不能幸免。
“村里代繳了全村的垃圾處理費。”在遠豐村負責城管工作的小廖告訴本報記者。
與遠豐村相鄰的陳村,書記陳光輝介紹,陳村每天的垃圾大概是7噸,每噸100多元處理費,每天的垃圾處理費就要繳1000多元。
與垃圾處理費一樣需要虎門鎮市民承擔的還有污水處理費。在東莞市虎門港自來水公司,市民陳卓華正在繳納當月的水費,記者看到在水費單子上有一筆“污水處理費”,0.70元/噸,按照實際用水量90%比例收取。
虎門港自來水公司一位姓盧的辦公室主任告訴本報記者,虎門鎮從2005年開始全面收取污水處理費,每年自來水用水量統計為8000萬噸左右,污水處理費按照90%收取,約為7200萬噸,按每噸0.70元統計下來的污水處理費約為5000萬元/年。除了2005年是按照0.50元/噸收取,粗略統計下來,僅污水處理費一項總計將近兩億元。
盧主任表示,污水處理費用的收繳是為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可是直到記者采訪的2009年9月,籌建了近四年的寧洲和海島兩個污水處理廠才進入首期調試運行階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