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遙無期的20年規劃治理
由于歷史原因,最初的選址、設計等未按照衛生填埋場的要求進行,虎門鎮垃圾填埋場的填埋工作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
2009年9月13日,負責生活垃圾治理的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給本報記者提供了一份《虎門鎮切實加強垃圾填埋場的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資料。資料稱:至2008年底,虎門鎮垃圾填埋場(即前文提到的“垃圾山”)累計填埋垃圾約400萬噸,現每天新增垃圾約800噸,該填埋一直采用具體推放的方式處理生活垃圾,場內沒有設置填埋氣和瀝出液導排治理設施,未經治理的垃圾填埋場,對周邊地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及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困擾。
2008年,虎門鎮政府就垃圾填埋場用地與大嶺山林場續簽合約,合約新的名稱是《垃圾場整改協議書》。
大嶺山林場韓副場長表示,對于這份續約,他們很無奈:“那時候沒有簽高度,想不到這么高,2008年續約,到期我們也想過收回,但是收回怎么辦呢?沒有辦法處理,我們給他提個條件就是整改,按照這個思路簽協議的,協議簽到2020年,期滿之后把填埋的處理掉,2020年把原有垃圾處理完返還給我們。”
每年接待游客160萬人次的大嶺山林場里的森林公園,為了防止垃圾場引起的火災影響到林場,在垃圾場周圍增設了防火設備。
韓副場長告訴本報記者,1993年簽約租地面積80—90畝,2008年的續約將租地面積擴展到10萬平方米,將近160畝,是以前面積的兩倍。虎門鎮政府稱,鎮里為了處理垃圾山問題,撥款4000萬元建設沼氣發電廠,作為廠房用地。簽約時間截至2020年,續約方鎮政府表示將用19年時間完成虎門鎮垃圾填埋場的垃圾處理,包括填埋氣、濾出液、固體廢棄物的綜合整治。
有關虎門鎮垃圾填埋場的最新消息是,2009年11月,根據規劃,虎門垃圾焚燒發電廠初步選址在虎門五馬山,半徑1公里范圍內。虎門鎮黨委書記吳湛輝表示,虎門鎮日產生活垃圾在1200噸左右,因此,今后,虎門目前的臨時垃圾填埋場堆放的垃圾,包括遠豐村背后的垃圾填埋場,將逐步通過焚燒來進行處理。
虎門有條“黑龍江”
問題一:“黑龍江”的來歷
在虎門鎮鎮中心,有一條內河穿城而過,這條河是黑色的,河里沒有魚蝦等任何生物。虎門鎮的市民每次走過河邊都會加快腳步,因為河水泛出的陣陣臭味令人難以逗留,鎮上的人叫它“黑龍江”。
記者從虎門鎮水利所了解到,這條河是上世紀70年代開鑿的,學名叫東引運河虎門段。東莞市70年代初人工開挖東引運河,全長103公里,流經19個鎮,每天受納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約188.8萬噸,水質受到嚴重污染。
東引運河虎門段河道長10200米,其中以運河北路段的污染最為嚴重。2009年9月11日,記者從東引運河水閘起,沿運河到盧屋和新灣高架橋下進行實地采訪,一路走來看到河水都是烏黑色的,位于鎮中心運河北路段的河水,一動不動,靜靜地躺在那里,濃黑如墨,但河水表面卻異常光亮,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漂浮著一層油漬。水面上還漂浮著一些生活垃圾,兩側的河堤上,也堆了一些塑料袋等垃圾。
“11年前從我到這里就是這樣,沒有人來治理過,表面垃圾有人來弄,沒辦法,說是抽調工程很大,我們叫它臭水河。”在運河邊上擺地攤的余先生,11年前從湖北來虎門,他告訴本報記者,自己的房子就租在這里,窗戶下面就是這條“黑龍江”,所以不敢開窗戶。
沿著運河,向下游走去。當走到虎門鎮最出名的富民商業大廈這一段時,感覺到這里的運河水沒有上游那么光亮,油污也少了很多,水面有些流動。河里還有一艘垃圾船,兩名工人正忙著將河道上的垃圾打撈上來。跨過富民大廈段,當來到黃河服裝城這一段時,運河水改善了很多,站在一座通行橋上,面向黃河服裝城,左手側的河水清澈很多,右手側的河水則仍然保持著運河的黑。
市民趙女士的孩子就在位于北路河段的河邊小學上學,一家人在這里住了8年了,她很替孩子的將來擔憂:“下水管道、化糞池、公共廁所、出租房、餐廳、茶樓、酒店都排到這里,一直沒有污水處理廠。”
問題二:“黑龍江”為何這么“黑”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這段“黑龍江”——東引運河虎門鎮段北路段的位置,就在分管水利的虎門鎮水利所和負責鎮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門口,直線距離不過500米。
記者首先來到虎門鎮水利所,一位姓鐘的工作人員給本報記者講述,虎門鎮一共有70多個大型污水口,全部生活污水不加處理,通過這70多個下水管道直接流進東引運河虎門鎮段。他進一步補充說,水利所只負責防洪、排澇的事情,污水處理應該找環保局或者虎門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
“目前東引運河虎門段為五類水質,喪失了水功能,為重度污染。”東莞市環保局虎門分局杜元成憂心忡忡地告訴本報記者。
據杜元成介紹,東引運河虎門段在1997年之前還是可以飲用的,1997年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內河,造成水污染,這么多年,沿線沒有建成一家正常運行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目前河水存在嚴重的生態污染問題,每天有20萬噸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內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