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仿佛就在昨天,環保對于尋常百姓來說似乎還是遙不可及的事,然而走過“十一五”,歷經五個春夏秋冬,環保已走出了象牙塔,成為掛在百姓嘴邊的熱詞,這其中微妙變化,從另一個側面也折射出了這5年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為進一步總結“十一五”成就,更好地開展即將開始的“十二五”規劃,日前記者采訪了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
國家打出節能減排組合拳提前一年實現五年大目標
記者:“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最突出的是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提前實現。對此,您如何評價?
周生賢:“十一五”期間,國家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10%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國務院成立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發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各省(區、市)都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節能減排領導小組,將減排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地市和重點排污企業。國家打出節能減排政策“組合拳”,出臺促進污染減排的產業、財稅、價格等一系列政策,加強責任考核,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污染減排工作“目標不變、要求不降、力度不減”,同時嚴控“兩高一資”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盲目擴張,突出抓好重點工程和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加強污染減排監管。經過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2006-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規劃的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早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早半年實現。
記者:百姓說,這幾年,身邊環境的變化是看得見的,您作為部長,您認為還有哪些變化?
周生賢: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細說起來,經過5年的建設,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國脫硫機組裝機容量占全部火電機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71%,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3%;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好轉,與2005年相比,2009年環保重點城市空氣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24.6%,地表水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下降29.2%,七大水系國控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提高16.1個百分點;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綜合作用日益顯現,完成環渤海、海峽西岸、北部灣、成渝和黃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區等五大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戰略環評的初步成果報告和重點專題驗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2006-2009年,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8172萬噸、煉鋼產能6038萬噸、水泥產能2.14億噸;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取得新進展,集中力量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編制完成《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2010-2015年)》,出臺首個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保規劃,聯合發改委等八部門,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環境監管機制不斷創新,構建統一規劃、監測、監管、評估、協調的區域空氣聯防聯控工作新機制,重點流域省界斷面水質考核機制得以建立。
農村環保示范工作全面啟動以獎促治推動農村環境建設
記者:“十一五”期間,我國大力度加大環保建設,把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成為國務院重要部門,也促使我國環保工作亮點紛呈,對我們鄉村農民來說,最突出的感受是,農村的環境建設開始破題了,對此,您如何看待?
周生賢:農村環境保護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長期投入嚴重不足,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普遍薄弱,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2006年,國家開始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先期在寧夏、四川成都、安徽績溪等地啟動試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寧夏等省市區分別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示范建設和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四川、福建加大了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環境綜合整治。河南等地探索了加強縣以下環保機構建設,湖南長沙實行農村環保村民自治,農民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青海、西藏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牧區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農村牧區生態環境保護,推進農村牧區特色經濟發展。
2008年7月,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作出了“以獎促治”重大決策,旨在通過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逐步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調動廣大農民投身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之后3年全面啟動“連片整治”示范工作,中央財政投入農村環保專項資金達30億元,支持2160多個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示范,帶動地方投資135億元,1300多萬農民直接受益,許多村莊的村容村貌明顯改善,一些項目實現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農村環境保護統籌規劃能力日益提高,農村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實踐證明,“以獎促治”是一項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好政策,對改善農村環境質量,提高農村環保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記者:“以獎促治”政策實施以來,我國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局部地區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得到解決,老百姓十分歡迎,也很期盼,您認為應該如何把握好這項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好政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