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周生賢:“以獎促治”是我國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創新之舉,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今后一段時間農村環保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保障農民環境權益、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為目標,以解決危害農民身體健康和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為突破口,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依靠科技、創新機制,政府主導、公眾參與,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積極探索農村環保新道路。
做好“以獎促治”工作,必須正確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處理好多還舊賬與不欠新賬的關系,處理好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的關系,處理好“以獎促治”與“以獎代補”的關系,對經濟欠發達和不發達地區嚴重危害農村居民健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要通過“以獎促治”,事前給予財政資金補助,重在解決突出問題,對已開展生態建設示范、生態環境達標村鎮,要通過“以獎代補”,事后給予財政資金獎勵,重在鞏固和提高治理成效。
記者:即將開局的“十二五”,對農村環保提出了什么要求?
周生賢:近期,環保部制定下發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試行)》,目前環保部正在全國少部分省市開展試點,“十二五”期間將在全國推廣,將對各省(區、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進行考核。“十二五”期間將全面啟動“以獎促治”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清潔水源、清潔田園和清潔家園,加強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以獎促治”指導思想非常明確,關鍵在于狠抓落實,要加強領導,制訂實施方案,層層抓好落實;要創新方法,做到“抓點、帶線、促面”;要完善機制,健全組織管理、資金投入、協調合作等方面的長效機制;要落實責任,確保項目實施進度和成效;要保障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當前,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各級環保部門要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思想為可持續發展探出新路
記者:“十一五”期間,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請您談談提出的主要考慮和實施的基本情況。
周生賢:“十一五”以來,我們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是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生態文明不僅關乎環境,還涉及到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甚至精神層面的價值觀,歸根到底,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與經濟的協調融合,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中國環保新道路。以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用適當的環境治理成本,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們堅持把探索環保新道路作為主題,深化認識,主動實踐,推動環保事業和各項環保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在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準確判斷環境保護所處的歷史方位,用新的理念、新的視野、新的實踐、新的體制機制、新的思路保障環境保護的持續推進,抓緊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
記者:“十二五”規劃把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在您看來,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關鍵要把握哪些重點?
周生賢:《建議》第六部分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標題,這在五年規劃中是第一次。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具體而言有六方面主要任務。一是深化節能減排。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三是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四是切實保護和修復生態。五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六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記者:“十二五”環保規劃有哪些內容,打算解決哪些重要問題?
周生賢:環保部門“十二五”目標,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深入推進污染減排,加強重點流域、區域和農村污染防治,切實保護自然生態,深化環境領域改革創新,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繼續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努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首先充分發揮環境保護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綜合作用。其次深入推進污染減排。第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第四,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第五,嚴格環境執法。第六,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