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出臺,確定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堅持自主創新,掌握和開發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形成適應國際競爭和市場需求的先進生產能力,已成為我國各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這個新的歷史節點上,本報特開辟“聚焦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知識產權”專欄,將目光投向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讀者解讀知識產權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支撐作用。
新能源產業源于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在3次全球性石油危機后,以太陽能、風能等為代表的非化石類可再生能源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產業發展的新突破口。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底指出,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我國要在對技術經濟、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盡快確定技術路線,突破關鍵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對此,有關知識產權專家指出,我國新能源企業要在現有技術儲備的基礎上,全面深入分析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知識產權布局,妥善調整新能源產業的知識產權結構,進一步提升新能源產業自主知識產權的運用能力。
不甘落后
新能源技術加緊專利布局
自20世紀70年代起,歐美等發達國家就率先發起了能源產業革命。美國先后制定了太陽能光伏電池、風力發電裝備和氫能技術發展路線圖,搶占了大多數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制高點;而日本則基于其電子技術的優勢,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產品,目前無論是專利產品產量還是核心專利擁有量均接近全球總量的50%。
相比之下,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可以看到,新能源的專利申請量還是在不斷快速增加。2005年起,以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行政規劃的出臺為起點,我國開始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以太陽能產業為例,2005年底的時候,在太陽能應用技術領域,我國提交的專利申請量只有3000余件。但2010年9月記者在山東省德州市“中國太陽谷”采訪時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太陽能發電技術專利申請量增勢迅猛,年增長速度超過40%,國內外專利申請總量超過1萬件,其中僅光伏電池領域就公開專利文獻6300多篇。
在風電領域,目前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突破2000萬千瓦,位居世界前列。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上檢索后可見,目前涉及風電領域的專利申請中來自國內的申請已超過30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超過1700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