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投入不足,投資主體不明確,投融資機制不健全
缺乏資金和多元化投融資體制是我國環保產業面臨的第四大問題。根據國際經驗,環境投資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到1.0%-1.5%時,可以基本控制污染,當該比例達到2%—3%時,環境才可得到逐步改善。因而為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并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十一五”期間,我國在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領域的投資應達到同期GDP的1.5%左右,而我國目前僅為1.2%左右。我國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幾乎全部依靠財政投資進行建設和運行維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投融資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由于缺乏環保投入切入點和投資回報信心,企業受利益驅動,不愿投資建設污染治理項目。致使一方面大量企業資金閑置;另一方面政府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政府不堪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費用的重負。造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發展滯后,運行和管理不善,城市污水二級處理率不足20%,危險廢物堆置缺乏相應的處理處置設施。
(5)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尚未形成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環保產業市場秩序不規范,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和激勵機制是中國環保產業面臨的第五大問題。由于中國環保產業起步比較晚,缺乏宏觀引導和市場機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行業標準和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致使環保產業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生產機制,某些低水平產品生產重復建設、而技術含量高的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生產和開發能力嚴重不足,關鍵技術和設備仍依賴進口,環保產業效益低下。同時,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也不健全,產業門檻偏低,在環境工程的設計、施工、營運等方面,急待健全和規范招投標制度。環保產業標準體系尚未建立,不正當的市場競爭和一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較嚴重。環保產業市場混亂必將阻礙環保產業技術進步,挫傷經營者的積極性,嚴重制約環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6)環保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環境服務是保障環保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環境服務相對落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造成許多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轉效率較低,是環保產業面臨的第六大問題。此外,環境信息咨詢服務的規模和技術手段與國際先進水平具有較大差距,咨詢公司和各種中介機構服務網絡建設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3.2 原因分析
環保產業發展水平的滯后,已成為制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瓶頸”。環保產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推動中國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成為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課題,許多環保企業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環保產業問題的產生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因素。內因首先是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定位不明確,缺乏對國情和國際環保產業市場的整體了解,產品研發能力不足、市場適應和推廣能力亟待提高是影響環保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其次,對人才的重視不夠以及對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是環保產業發展壯大的又一個重大障礙。環保企業在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市場經濟中,環保產業能否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能否具有強勁的競爭力和較高贏利率,關鍵在于環保產業是否擁有一批高素質的研發和市場經營人才,以及對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國際市場的開拓能力。只有肯于在環保產業人才和科研開發上大量投入,才能在環保的發展中占有先機,為環保企業做大做強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才能跟上科學技術和環保市場的快速發展,才能不斷有適應市場需要的新產品問世。同時,外因也是環保產業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外因首先表現在環保產業政策不完全到位。長期以來,中國城市環?;A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一直由政府“大包大攬”,一方面造成政府包袱沉重,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污染治理向產業化發展。同時某些地方政府搞地方保護主義,也造成了環保產業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另外,國際環保產業對我國環保市場的沖擊也是某些環保企業無法做大做強的外部因素。
歸納起來我國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
(1)缺乏全國環保產業結構和布局規劃,對國內外環保產業發展趨勢和需求研究不足,缺乏根據區域特點對環保產業發展區域統籌的宏觀指導思想和中長期發展規劃;
(2)缺乏支持和鼓勵上規模、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企業發展定位準確的環保企業和產業集團的機制;
(3)環保產業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宏觀管理人才和國內外市場開拓人才缺乏,尚未形成一支高素質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環保產業人才隊伍;
(4)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和技術轉化的驅動力和能力不足,新技術開發能力和關鍵環保設備開發能力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環保產業市場需求,對日益復雜的環境問題的解決缺乏快速應對能力;
(5)對重大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缺乏科學研究;低水平重復建設多,一些開發和建設活動沒有尊重客觀規律,甚至違背自然規律。
(6)環保產業政策未能全面落實中央確定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要求,不少決策事先沒有科學依據,致使本已脆弱的環保產業走了不必要的彎路,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
(7)缺乏系統的、基于科學研究的環境產業標準、規范、法制,處罰、激勵機制不完善;環保產業準入門檻底,缺乏監督管理,市場機制不健全。
(8)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未能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出現了重有經濟效益的項目和形象工程,輕環保設施建設,環?;A設施建設滯后的現象。
(9)環保產業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投融資機制和多元化投資渠道。
(10)缺乏對國外環保產業技術和設備的吸收、消化,國產化水平低。
四、“十一五”期間環保產業發展思路和重點
4.1發展思路“十一五”環保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全球環保產業和我國的基本國情為背景,以我國的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為依據,以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為指導,將環保產業的發展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以效益為中心、以企業為主體的原則,鼓勵和支持民族環保產業,加強政策引導,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制,依靠技術進步,培育規范市場,加強監督管理,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逐步建立環保產業宏觀調控體系和監督管理機制,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為遏制并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提供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
4.2 發展重點限于篇幅主要介紹水污染防治領域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
(1) 城市污水處理
重點發展日處理能力20萬噸以上城市污水處理技術和成套設備。發展高效節能生物脫氮除磷、循環式活性污泥、移動床生物膜等技術及UASB反應器、厭氧生物濾池和厭氧膨脹床、厭氧流化床等;研制開發適用于不同工況的低速多極離心鼓風機、潛水污水泵、氧化溝專用設備、新型曝氣設備、污泥處理處置專用設備等。提高格柵、曝氣、刮泥吸泥提升及脫水、污泥沼氣發電等設備制造水平,提高水泵、風機、閥門及相關電器設備的工作和使用壽命。重點解決現有國產設備質量較差和品種不全問題。同時,發展居民小區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氧化溝和氧化塘處理清污機械、強化曝氣技術和設備、污泥處理技術和設備。根據我國加快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加速發展日處理能力10萬噸以下中小型城市污水處理技術和成套設備。
(2)工業廢水處理
重點發展水處理單元技術和成套設備,提高專業化生產規模,形成標準化、系列化,提高產品質量。重點發展多功能組合式水處理技術和設備;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技術和設備(用于發酵、漂染廢水、造紙、屠宰加工和畜禽養殖廢水處理領域);表面處理廢水、廢液及有色金屬采礦廢水處理技術和設備;廢水深度處理、凈化、消毒技術和設備;中水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和成套設備;含油廢水處理、高效油水分離設備、油田凈化技術和設備;煤礦地下水及高濁度含鹽廢水處理技術和凈化設備;膜處理、微濾凈化技術和處理設備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