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百勝集團在北京宣布和包括圣農在內的3家雞肉供應商簽訂3年期、總采購額50億元人民幣的戰略合作協議。這是百勝中國采購政策的重大調整,于傅光明有大利。要知道,盡管從1994年肯德基在福建開出第一家門店起,圣農已經做了15年百勝供應商,但此前百勝中國與供應商的合同每半年一次,大多是競標形式,再加上百勝目前在中國共有30余家雞肉供應商,因此圣農所處的競爭環境并不寬松。而這紙協議意味著,至少在未來3年內,至少20%的圣農產品,已經有了穩定可靠的下家。
這便能真正印證了百勝中國掌門人蘇敬軾的話,百勝通過這個合作傳遞出長期的承諾,使供應商能夠毫無后顧之憂地擴大規?;a和技術革新。
這與傅光明的計劃不謀而合。事實上,傅光明之所以能夠在1994年肯德基福州第一家店開業之初,就成為肯德基的供應商,與其1992年從丹麥引進的一條凍肉生產線有關——當時傅光明在國內生產線和國外生產線中抉擇,最終決定從國外進口,“當時想法就是要做中高端”,傅說。坊間傳聞說,肯德基當時前往一家國營養雞場,為福州店開業尋找供應商,回程時路過圣農,順便看了一眼,沒想到其有這么好的設備,從此奠定了長達15年的合作關系。傅光明內心一直感激肯德基從那時起對圣農的扶持,也正是百勝不斷輸出技術,不斷增加采購量,讓傅光明在打造完成產業鏈,保證產品安全性與穩定性上始終堅持走下去。
這實際上也是國際食品巨頭泰森的產業模式,這家企業的第二代掌門人唐·泰森率先認識到,如果擁有整個雞肉生產過程——從養雞到進入零售柜臺——就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高利潤率。資料顯示,圣農2008年凈利潤率高達13.9%,而這個數字在同行企業民和股份(002234)只有6.34%。事實上,同為肯德基的供應商,傅光明也曾經跟隨百勝中國拜訪過泰森食品,和這個重量級的“雞王”相比,圣農一年的屠宰量大概只有泰森一周的屠宰量。雖然圣農如今言必稱泰森,但前進的路還很漫長。
也許有一天,傅光明的希望能成真——這個世界如果還剩最后一只雞,是圣農養的。
百勝中國的供應商新思維
在傅光明的產業鏈里,只有兩頭是他無法控制的,其一是原材料采購端,其二是銷售端。2008年玉米和豆粕價格的上漲,就頗令圣農苦惱,其中尤以豆粕價格為最,與2007年相比,同比增長了37.05%。
傅光明親自掌控豆粕購買時機和存貨數量,憑借他30多年養雞經驗,將豆粕漲價對養雞成本的增幅控制在10%左右。但這不是長遠之計,國際上大豆價格的波動似乎在所難免。
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勝中國在7月與包括圣農在內的3家供應商簽訂的3年合約,于供應商而言,最重要的是定價方式的改變——以往大多是競價,盡管也會考量其他因素,但價格顯然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這個合約,最核心的部分是“成本定價”策略——根據過去半年內,國際市場豆粕和玉米價格平均數,在加上供應商的其他成本,再加上一個合理利潤(盡管雙方都不予確認,但行業分析人士相信在10%左右),就是百勝中國向供應商支付的采購價格。這個價格原則上每半年調整一次,這就基本上保證了供應商的收益,反過來也基本上保證了百勝中國未來將近50%的雞肉采購量的穩定。
準確地說,百勝中國此舉,完成了兩件事。其一,確認了3家核心本土供應商的地位。百勝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就選擇了供應商本地化的做法,而不是將國際供應商帶到中國來。經過20多年的培養和培育,供應商相對進入一個成熟的階段,百勝中國未來可以更多仰仗他們,保障穩定的供應,以支撐百勝中國在中國市場快速開店。
更重要的是,百勝中國借此主動將供應商推到前臺。若非如此,人們可能很難關注到圣農——這個隱在山溝里的專業化養雞企業。
隨著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甚至是對食品安全信心的逐漸缺失,中國食品行業,尤其是快餐行業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甚至是質疑、指責和誹謗。而肯德基已經成為中國快餐行業當仁不讓的老大,在這個問題上很難繞開。百勝已經提前做出了準備,設立食品安全官就是一個例證。。
更重要的是,圣農已經希望未來能夠和百勝中國探討,能否為制定中國行業標準做點工作,也許這才真正能讓消費者放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