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和2005年分別爆發的兩次禽流感,給了傅光明信心。盡管圣農受到連帶影響,2006年雞肉平均售價下降了6.35%,而凈利潤更是下降了40.08%,但除此之外并沒有造成更大損失——因為圣農的雞擁有自養優勢,同時周邊不存在豐富的養雞資源,因此并未發生禽流感——傅光明甚至在此期間,果斷加大投資,使圣農的屠宰量從禽流感前的1000萬羽,上升到禽流感后的5000萬羽。
在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逐漸缺失的情況下,圣農的模式更容易贏得信任和關注,但不是沒有風險。事實上,在畜牧業的很多領域一直都有很多企業在嘗試自養模式,但自建養殖場的成本很高,一旦出現資金短缺,很容易半途夭折——和圣農同在福建的一家乳業公司既是實例,當年在品牌和乳源基地之間選擇了后者,始終承受資金壓力,還是落得下嫁以品牌著稱的乳業巨頭的下場。
這對圣農同樣是挑戰。養雞場的建設資金,一直是困擾傅光明的重要問題。7月底,圣農申請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申請被通過,ipo只是排隊等候的事情。根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圣農目前年孵種蛋9400萬枚,年屠宰加工肉雞能力在9600萬羽,唯獨處在中間的肉雞產量只有5600萬羽,這實際上造成了圣農在種蛋孵化和屠宰加工上的產能閑置,甚至飼料加工能力也有閑置。
而此次募集資金的唯一用途,就是用于新增4600萬羽肉雞工程,總的資金需求達到8.6億元人民幣。要知道圣農2008年全年營業收入才不過13億元,而如果以上這筆投資在2010年達產后,新增肉雞的銷售收入即可以超過8億元。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企業不會走和圣農一樣的道路——投資實在驚人,如果單純靠自身滾動發展,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完整的產業鏈
還記得上文提到李文跡的養雞場么?
這些雞的飼料,全部來自圣農位于光澤城北的飼料廠,那里靠近鐵路,雞飼料中最重要的兩樣——豆粕和玉米都從一個建在飼料廠邊的火車站臺直接運入廠區貯存,尤其是玉米通過站臺上的輸送管道從地下直接送入貯存罐。飼料的生產簡單地說,就是將各種原料摻雜一起拌一拌和勻了的過程,全部通過機器完成后貯存入倉庫,需要時隨時通過特制的飼料罐車,直接運到養雞場送入飼料貯存塔。據負責人介紹說,飼料廠基本采用按需生產的模式,倉庫最多貯存3天的飼料。
而從養雞場出欄的肉雞,就被送入位于光澤城東的兩個肉雞加工廠,這里擁有年宰殺9600萬羽肉雞的生產能力。這里可能是整個圣農產業鏈上需要用到工人最多的工廠,從電麻到冷藏貯存,有10道工序,大部分的工作依然由機械化的生產流程來完成,比如雞進入屠宰場首先要用電擊讓其麻痹,然后才是割喉一刀,這樣就能避免雞因為疼痛而肌肉緊張,以保證肉質鮮美;而自動掏膛系統也基本上由機器完成,如果發現有不符合標準的雞內臟,與之匹配的那只雞也會從吊鉤上被自動掉落。工人們主要集中在從分割、包裝到冷凍的環節,要想進入廠區也需要經過嚴格的消毒程序。
準確地說,這還不是圣農產業鏈的全部,在此之前還有種雞孵化和種雞飼養的部分,在之后還有銷售的環節——而圣農最牛的,不是將雞肉產品賣給肯德基、麥當勞,盡管這兩大客戶占公司整體銷售的30%多,而是將雞身上的所有東西都賣出去——甚至包括雞皮、碎肉甚至是雞肛門。圣農的銷售人員能講得出每樣產品的具體用途——比如雞皮的用途之一是添加用于做肉腸。更重要的是,銷售端保持了圣農良好的現金流——除了肯德基有15天賬期以外,其余大部分銷售都是先打款后提貨。
這就是傅光明的堅持——“這輩子只做養雞這件事”,用他下屬的話詮釋是,和養雞有關的事全做,和養雞無關的事全不做。除了產業鏈以外,圣農還組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甚至自己生產包裝紙箱,將雞糞用來制造肥料供給附近種煙葉的農民,并開始嘗試雞糞發電。
好消息是,客戶們很看重。圣農最大的客戶,肯德基母公司百勝中國供應鏈管理總監郭秀玲就認為,在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一體化自養自宰的產業模式正在成為圣農獨特的優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