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光伏電站仍有掘金空間
“比如有人想要投資移民,獲得一個海外電站,他就至少能獲得25年電價收益。”
但歐洲各市場光伏上網電價的削減,并未影響到劉佳勇和王學軍繼續在歐洲市場掘金的信心。
“去年我們共建成了37MW的光伏電站項目,今年我們的目標是100MW。”劉佳勇說,主要業務為在歐美國家開發光伏電站的Baysolar的計劃同樣高于去年。
王學軍介紹,“我們去年一共裝了40兆瓦的項目,今年預計是在200兆瓦。”
事實上,因為光伏組件價格和系統的造價在不斷下降,使得光伏電站仍然算得上是不錯的投資。
“如果按照2011年初的補貼價格和2011年底組件的價格,德國項目的內部回報率約在12%,而且是長達25年的穩定收益。”劉佳勇說,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去年底德國裝機量猛增。“而今年雖然補貼降低,但收益率仍然會保持在8-%9%。”
而即使拋開德國這樣的裝機大國不談,光伏市場上逐漸所呈現出的“多點爆發”趨勢,也讓不少人看到希望。
“像奧地利、瑞士、捷克今年的市場也有小范圍的恢復。隨著成本的下降,比利時、法國、波蘭等國家也都在慢慢的興起。”王學軍說。
他介紹,Baysolar今年的裝機項目目標是200MW,其中100 MW仍在德國,40-50 MW在歐洲其他國家,剩下50 MW則在美國和一些新興市場。“相對來說,不成熟市場的系統成本可能比德國要高500歐元左右,如果你想要做到利潤空間較高,就需要想辦法在各個環節合理降成本。”
實際上,與許多歐洲同行不同,王學軍參與建設的項目,多數投資人都來自于中國。這些投資人有的是中型組件上,希望通過投資海外項目帶動組件的銷售;有的是新介入投資海外電站行業的企業,希望王學軍的公司幫忙牽線搭橋;甚至有些項目就是個人投資的。
“比如有人想要投資移民,獲得一個海外電站,他就至少能獲得25年的穩定電價收益。”王學軍說。
據了解,在較早的兩年中,因國內光伏市場遲遲未動、中國光伏制造業向下游轉型,以及中國流動性資金的全球投資沖動,海外光伏電站正成為中國投資者的新大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