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風吹破產業泡沫
光伏、風電近幾年的迅猛發展主要由各國政府的扶持政策所推動。而今年以來兩大行業遭遇的“成長煩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政策變化所致。
以風電為例,國家對稀土資源的整頓政策推高了稀土價格,結果就間接抬高了風機企業的制造成本。另有消息稱,國家能源局將收回原屬于省級發改委的5萬千瓦以下陸上風電場項目審批權。陸上風電場項目審批更加嚴格,受益的同樣是大型風電企業。
元富證券一位分析師指出,受風電資源有限及政府調低規劃影響,國內風電市場需求下降態勢已確定。
“首先,‘十二五’規劃中國內風電增速預計將明顯放緩。同時,國內風電資源又經過了五大發電集團領頭的風電場大力開發,未來剩余高速風電場有限,留存風電資源區多為低速風電場。”該分析師說。
他預計,2011年風機需求將呈負增長,全年風電裝機容量僅為16GW。而此前業界預測中國今年裝機將達到18GW。
凱基證券分析師則指出,從5月份起國家電網就關閉所有風電運營商核準手續,且目前何時重啟尚無時間表,這使得全年裝機容量將受影響。而國家持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導致運營商面臨資金壓力,裝機意愿不高,這也令行業內可能有訂單延遲交付問題。
光伏行業同樣如此。賽維LDK有關人士指出,由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有大量新產能投產,目前全球光伏總產能仍大于需求。在此背景下,一線大廠與小廠的銷售情況就出現明顯分化。
據他介紹,這一點在國內市場更加明顯。因為不少項目投資方怕出問題,都會刻意選擇一些大廠的產品。另一方面,大企業在國內的項目公關能力也相對更強。
Solarbuzz資深分析師Finlay Colville日前曾公開表示,2010年光伏設備廠商呈兩位數增長的訂單與營收,是二線晶硅廠商激進擴產與新一輪薄膜投資建設的結果。但在2010與2011年間人為造成的設備資金支出高峰短期內投入生產,卻與行業長期的需求趨勢相悖。
“前些年光伏市場一直沒有嚴格的進入規則,導致大批品質差、缺乏科技含量的光伏產品以低價優勢擾亂了市場,而這些變動將會促生光伏市場新格局,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有利于行業有序競爭。”浙江某光伏企業董事長說。
“洗牌是行業必須經歷的過程。”牛國良也向本報記者指出,只有行業利潤高、前景好,才會吸引大量企業、資本的進入,由此把整個行業規模做大;也只有經歷了優勝劣汰,把一些落后的、競爭力不夠的企業“洗”掉,才能推動新能源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記者了解到,盡管國內風機企業總數接近100家,但實際運營并形成一定規模的只有30家左右,而這30家以外的企業已開始慢慢退出市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