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棒的舞法
蘇建徽告訴記者,國內各級政府關注新能源產業,關鍵還是為了GDP,環保和減排并非主要因素。過分強調GDP,光伏市場的政策效應容易出現偏差。
雖然企業期待引導市場的政策,但據記者了解,上海部分區縣仍以優厚的土地和財政政策爭取新能源產業落戶。這不難理解:由于新能源的特殊性,市場引導資金需求量很大,如果本地缺少強大的光伏產業基礎,花巨資可能是為他人作嫁衣。由此,國內對光伏應用支持力度最大的地區就是產業最集聚的地區。
“應對這種局面,中央也許可以參照節能減排工作,將新能源應用納入政府官員的考核指標。”蘇建徽說。
要激發地方政府啟動市場的熱情,除了硬性的“逼”,是否還有更溫和的辦法?
蔣海江表示,在日本和澳大利亞,除了補貼上網電價,政府也開始向屋頂發電家庭支付“綠電費”。澳大利亞的算法很簡潔:1千瓦裝置,每年折算減排二氧化碳1噸,這些減排額售價45澳元。隨后,政府將購自千家萬戶的碳減排指標出售給國內排放大戶,或到國際市場交易。
可以說,如果減排指標能真正值錢,光伏應用的價值就會“顯影”。當然,其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政府應對企業設立碳減排目標,并建立碳交易市場和規則。
專家表示,即使加上補貼,高成本仍使新能源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而且光伏產業常伴隨環保壓力,上海對此也比較敏感。因此,上海的新能源產業除了要盡顯技術優勢,堅持高端路線,不妨多關注一些與應用和交易相關的市場機會,光伏產業也可以是“軟”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