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英特爾、IBM、谷歌等IT巨頭大規模進軍新能源之后,日前,愛國者宣布成立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并將與英利聯合,研發新型的太陽能產品。2010年5月中旬,愛國者已經設立新能源公司,計劃從事LED節能燈、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業務。
與此同時,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仍籠罩著產能過剩的陰霾。更有消息稱,中國證監會已下令暫停可再生能源相關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旨在限制已顯過剩的多晶硅和風力渦輪機投資。
“實際上,所謂的過剩只是低水平、重復性制造的過剩。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需要核心技術來進行產品升級,通過降低成本來打開市場。”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
而這,也許正是IT企業的機會所在。
智、能聯姻
這并不是IT企業對新能源的首次鐘情。
中投顧問《2009~201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金融危機之后,世界上不少電子巨頭都加入或擴大了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這其中包括英特爾、IBM、三星、LG,還有中國臺灣的臺積電等等。
“大量的IT企業進入新能源領域,首要的一點還是要了解新能源的產業特點、基本規則,新能源包括汽車、風電、核電等多種產業形態,同時也包括多個產業鏈。一定要清楚進入這個市場的目標和目的是什么,是要增大規模,還是技術合作,或者是跨界融合,創造新的產品出來。”孟憲淦認為企業在進入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計劃,不能盲目跟進。
以光伏技術的應用為例,目前來看,主要有并網發電和光伏一體化建筑,但是兩者的成本都居高不下,而對于簡單的太陽能在電子產品上的應用,也并非主流。
愛國者也曾有過前車之鑒。據愛國者原副董事長高 介紹,愛國者以前就曾推出一款太陽能充電器,但在國內的市場反應并不好。“只是在沒有電的特殊情況下才會派上用場,市場需求并不是很大。”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太陽能充電的電子產品,但是技術都不成熟。這樣的產品只是有一個新能源概念的噱頭,實際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程鵬說。
顯然,電子企業與新能源的跨界合作,并不能簡單的停留在技術應用,而應該對接雙方優勢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技術開發。“愛國者此次與英利的合作,也擺脫了簡單的太陽能技術的應用,而是要通過技術合作設計出新的產品。”高 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