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把握技術優勢
一方面電子企業的跨界熱情不減,另一方面卻是國內新能源產能過剩的“痼疾”。“市場做不起來,成本居高不下是主要的原因。”孟憲淦認為,目前新能源產業出現表面過剩的核心在于成本。
谷歌在之前就宣稱,目前綠色能源領域缺乏突破性創新,谷歌將在幾年內投資幾億美元研發生產廉價的綠色能源。由此,谷歌在光伏、地熱、風電、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都計劃投入巨資進行研發。
正略鈞策的市場監測顯示,目前國內的新能源發電或多或少都要依賴政策補貼,尤其是光伏發電,成本高達3元錢,將近火電的8~9倍。“新能源產業主要是一個政策推動的產業,目前還主要是依賴政策補貼。”程鵬表示。
而政策補貼最終是為了達到技術升級,而不是鼓勵企業進行盲目的規模投資。以德國的上網電價補貼為例,就是采取逐年遞減的方式,引導企業進行升級。
“政策補貼是過渡性的措施,對于企業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核心技術,以此來生產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孟憲淦認為,這也是IT企業跨界淘金的機會所在。
進行技術合作,參與研發環節,正是電子企業的優勢。“IT企業要結合自身的優勢,尋找到與新能源恰如其分的結合點。”中投顧問首席新能源分析師姜謙表示,“新能源是剛剛起步,處于各個領域的企業都爭相投資,如果盲目參戰,就會被投資熱潮所淹沒。”
當年的英特爾和谷歌正是兩條不同的投資路線,前者斥資2000萬美元投向薄膜電池制造企業深圳創益科技,而后者則主攻研發太陽能鏡面技術,借此來提高光能的轉化效率。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姜謙表示,谷歌的投資獲益明顯更大,而投資制造環節的英特爾,如何與那些財大氣粗的傳統能源行業進行競爭,還是未知數。
“許多傳統能源巨頭投資到制造環節,比如道達爾等,他們具有更大的優勢;IT企業的投資應該側重于自身的技術和研發優勢,集中某一領域,比如谷歌,就在太陽能鏡面技術上尋找到了提高能效的突破點。”
而在新能源產業的下游智能電網領域,同樣是IT和新能源的完美結合。華北電力大學張建華教授就表示,智能電網既需要電力的支持,也需要信息通信工程技術,因此IT行業的大公司可以充分發揮其在信息通信領域的專長,從技術角度對智能電網進行支持。
“IT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進行智能電網配套設施的研發和設計,這也是分羹新能源市場的一個比較好的著力點。”姜謙表示。
但是,姜謙也提醒新技術的投資成本高、投資周期長,而且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較快,因此具有較大的風險。“就拿英特爾投資創益科技來說,當時薄膜電池技術處于領先,具有成本優勢,但是之后由于多晶硅的技術獲得突破,導致多晶硅投資成本下降,轉化率也提高。這也使得英特爾的投資回報并沒能得償所愿。”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