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已極大地制約著全球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直接利用太陽能產生電能的重要技術,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光伏產業逐漸成為應對能源危機、緩解環境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世界各主要國家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均予以高度重視,紛紛出臺支持光伏技術研發及新能源應用的各項措施,光伏產業已成為當前全球發展最為迅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世界光伏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光伏產業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
我國光伏產業現狀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基本掌握了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的關鍵工藝技術,主要裝備逐步實現國產化,產業規模快速提升,生產成本持續下降。2009年全國多晶硅年產量超過2萬噸,使我國光伏產業原材料的自給率由幾乎為零提高至50%左右;太陽能電池產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長率快速增長,連續3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光伏產業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總體保持千億元規模,光伏產業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一)多晶硅產業自給能力迅速提高
多晶硅是光伏產業和半導體產業的基礎材料,其生產技術此前被國際上少數企業壟斷。2000年后國家通過各種政策及資金扶持,極大地推動了多晶硅產業技術進步,并在2005年前后突破了連續規模化生產關鍵環節,形成了千噸級規模化生產技術,為我國光伏產業實現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1.基本掌握關鍵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近幾年,我國多晶硅骨干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系統集成創新,已基本掌握改良西門子法千噸級規模化生產技術,工藝水平不斷進步,大規模合成、低電耗還原、四氯化硅氫化等關鍵技術環節得到突破;關鍵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加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工藝不斷優化,大規模化生產的穩定性逐步提高。多數已投產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已高度重視能物耗和環保問題,生產達到國家環保要求。同時,國內相關企業還在不斷完善多晶硅生產技術與工藝,一批企業正在開展物理冶金法等多晶硅生產新工藝研發。
2.產量快速增加,正在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據調查,我國現有多晶硅生產企業50余家,其中已投產企業20多家,在建企業近30家。2000年我國采用的多晶硅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到2009年國內產量已達2萬多噸,形成約占世界市場20%的良好態勢。隨著已建成項目逐漸達產,預計未來2年內,我國自主生產的多晶硅即可滿足國內太陽能電池生產需求,將對我國光伏產業保持全球競爭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二)太陽能電池生產優勢明顯,呈現國際化發展態勢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發改委的聯合調查,截至2009年10月,我國共有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120多家,已建成項目的產能約為6500多兆瓦,在建項目的設計產能也達到約8300兆瓦。2009年電池產量4300余兆瓦,同比增長73.5%,約占世界光伏市場份額的40%(2008年這一比例為33%),全年電池出口額達到71億美元。
2.投資規模快速擴大,外資占有相當比例。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實際投資額約570億元,外資、合資企業實際投資額占投資總額的37%。
11家光伏企業在海外上市,運用國際資本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前10家太陽能電池廠商中,我國占據4席。許多專家認為,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有望占據國際領先水平的行業。
3.產品質量穩步提高,生產技術持續進步。我國太陽能電池產品質量逐年提升,骨干企業已經掌握了高性能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成套生產技術,在商業化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上也取得多項突破,光電轉化效率已提高到16%~18%,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產業技術上與國際同步。產品質量穩定,得到各國認同。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光伏產業相關環節特別是多晶硅行業也已經暴露出投資和產能規模過快增長、重復建設趨勢增大等需重點關注的突出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多晶硅產業出現投資過熱傾向
受市場需求旺盛和對未來市場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判斷的雙重驅動,多晶硅近年來成為國內投資項目的熱點。調查顯示,國內多晶硅產業計劃投資總額達1340億元,實際投資額為470億元;已建成項目設計產能4萬余噸,在建項目設計產能6萬多噸,合計約10余萬噸(目前業內投資水平約為每千噸8億~10億元)。雖然在建項目設計產能包含了擬分步實施的多期工程建設目標,但若不及時加以規范和引導,資金持續投入、大量項目集中開工建設,必然出現產能過剩現象。
(二)技術裝備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目前在多晶硅關鍵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成本上仍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副產物綜合利用和能耗水平有待提高;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高端設備仍需進口,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生產設備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部分太陽能電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擺脫對進口產品的依賴。同時,隨著全球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世界發達國家都在光伏產業領域迅速提升技術和不斷擴大規模。我國若在此關鍵時機稍有耽誤,將會增大差距,面臨更嚴峻的競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