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展電動汽車已經成為各地政府力推的一項政績工程,而傳動燃油發動機節能和環保技術的改進卻鮮有人問津時,有專家跳出來說,電動汽車可能不是天上掉下給中國汽車業的一塊“餡餅”,反而成為讓中國汽車業栽大跟頭的一個“陷阱”。
“令人擔憂的是,至今還沒有人站出來負責任地指出,什么是在50年內能夠大規模供應代替石油的清潔新能源。因此交通能源的基本轉型至少在50年之后。”楊嘉林作上述發言時,科技部部長萬鋼和工信部部長李毅中等官員,正在主席臺正襟危坐。
5月14日,人民大會堂。當天,楊嘉林受邀參加了由科技部、工信部和經濟日報社共同主辦的“中國汽車業搶抓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高層論壇”,被安排坐在主席臺對面的“專家席”。在萬鋼、李毅中以及另一位國資委官員的開場白過后,楊嘉林作為第一個發言的汽車專家接過了話筒。
這次論壇議題是中國汽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實現汽車業跨越式發展的重點、科技進步在汽車業跨越式發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國汽車骨干企業的責任與使命等。不過,楊嘉林一上來就對國家提出的趕超式新能源汽車戰略提出大膽質疑,給整個論壇潑了一盆涼水。
另一種聲音
一位從論壇歸來的媒體人士近日告訴《中國周刊》,楊嘉林的發言,是電動汽車專家出身的萬鋼部長,近幾年以來極少聽到的“另一種聲音”。“在此之前,更多的專家是對萬鋼主導制定的新能源車發展戰略進行鼓吹,而楊嘉林則敢于提出質疑,并對國內涌現的新能源車產業化熱潮大潑冷水。”
“我的發言就是說給萬鋼部長聽的。因為制定出一個科學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對于中國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我們的戰略急于求成,政府就會誤導企業和消費者。”從人民大會堂的那次論壇回來一周后,楊嘉林告訴《中國周刊》,現在國內太急于在新能源車上尋求技術突破,卻忽視了未來的新能源供應問題。
前些年我國把注意力放在燃料電池汽車上,仿佛只要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成功就解決了能源問題,忽略了氫氣大規模供應問題。一些汽車企業在燃料電池汽車上面耗費了數以億計的研發資金,盡管在技術上有成績,很多年后可能有用,但對汽車產品的節能減排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我們一定要汲取這個教訓。”楊嘉林認為,如果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計劃沒有建立在清潔新能源大規模供應的基礎上,會把汽車企業置于危險的境地: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也許會領先,但主流產品(傳統燃油汽車)沒有競爭力,最終可能像美國“三大”一樣瀕臨破產。
作為給中國新能源汽車戰略“把脈”科技部部長,萬鋼并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與“主流論調”意見相左的聲音。在被任命為科技部部長之前,萬鋼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氫燃料電池。
2007年3月,從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高級技術專家位置上退休回國的楊嘉林,聯合國內外的25個發動機技術專家,向國務院發去了一封名為《開發車用動力技術、盡快減輕交通能源壓力的建議》的信件,對國家投入大筆資金研發氫能源的做法提出質疑。
“26位專家聯名上書質疑汽車氫能源技術前景”的媒體報道一出,反響巨大。“國家已經沒有像前幾年那樣,在氫能源研發方面大手筆投錢了。”雖然兩年前的“聯名上書”迄今未得到官方回復,但是楊嘉林相信,當初提出的意見“多少還是得到了政府的采納”。
受邀參與論壇并與萬鋼部長“面對面交流”,讓楊嘉林感到受寵若驚,那次出席論壇的嘉賓不超過60人,來的都是企業一把手和像萬鋼一樣的部委高官。“他們邀請我去,就是讓我提不同意見的吧!”雖然對現有新能源汽車戰略“直言進諫”的事自己做了不少,但事后楊嘉林坦言,為了說真話確實讓自己承擔了不小的壓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