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占全國總人口42%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縣城以下的小城鎮中,小城鎮已經成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房地產住宅研究
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在“第五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上提出的“從人居環境入手,構建城鎮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的觀點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強烈關注。
8月9日至10日,由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以“可持續發展的新城鎮”為主題,包括聯合國人居署、亞洲人居環境協會、美國自然保護協會、日本福岡市政府在內的200余人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各界共同探討城鎮人居環境建設的新模式,尋求城鄉統籌發展的主流方向。
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鄉人口轉移的規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各國共同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今天,城鎮化問題關系中國,影響世界。論壇上,人居環境委員會提出的“從人居環境入手,構建城鎮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這一創新模式是在深入研究和思考中國城鎮化問題的基礎上,以科研課題為先導、以學術社團為紐帶,以人居環境規劃為手段的人居環境共建模式,包括城鎮人居環境評估、人居環境規劃編制、人居環境宣傳與教育等一套完善的體系,其理論要點是在中國城鎮化問題中抓住城鄉二元結構這一關鍵,在城鄉統籌中抓住人居環境這個關鍵。
模式價值:促進小城鎮建設,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分割之難題
當前,中國正處于轟轟烈烈的城鎮化發展的關鍵階段,城市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王涌彬認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分割是解決城鎮化問題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研究領域將較多的目光投向了城市化體系的兩頭,大城市和農村,卻忽略了小城鎮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中的積極作用。
中國有2200個縣城,18000多個城鎮。作為城鄉之間、工農之間人口、產業、服務等市場要素的重要聚集地,小城鎮吸納的流動人口占到全國流動人口的40%左右。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房地產研究會會長劉志峰認為,小城鎮是整個城鎮體系的基礎,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對于廣大的小城鎮,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是:發展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支撐不夠;過度依靠土地投入發展經濟;地區發展不平衡;環境污染嚴重。王涌彬認為,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行政區劃的嚴格限制,中國的城鎮缺乏成長的機制,再大的小城鎮也無法長成城市,客觀上也就缺乏了解決以上問題的技術力量和配套體系
發揮學術社團優勢,幫助廣大中小城鎮政府在實踐科學發展觀和推進城鄉統籌的進程中積極探索城鎮化健康和諧發展模式成為人居環境委員會提出的“城鎮人居環境的新模式”的立足點。
為此,人居環境委員會積極申請和組織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課題《城鎮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提出城鎮人居環境評估9大指標體系和相關的100多項定性和定量指標。其要點是:一、城鄉統籌與社會發展:重視小城鎮發展質量;二、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引導就業與提升城市活力;三、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發展綠色建筑與生態城鎮;四、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倡導適度超前、集中緊湊;五、居住環境與社區服務:融入城市與社會;六、城市防災與公共安全:加強協調預測與應急保障;七、建筑科技與節能減排:強調創新和實際效用;八、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突出特色與傳承;九、城市管理與公眾參與:關注監管與保障。
模式創新:以人居環境統籌復雜的問題和矛盾
“因為城鎮化從本質上講,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物的城鎮化,既需要實體空間層面,又需要相適應的社會結構。而短時間內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使得城市尚未準備好承接大量新增人口的社會結構,農村傳統的社會結構則趨于解體。隨著農村人口逐步減少并且老齡化,這一矛盾還將加劇。但傳統的以物質空間為主體的城市規劃體系已經難以應對。”
談到傳統規劃體系時,王涌彬提到了一組非常意味深長的數據:深圳市目前統計的戶籍人口是100多萬,統計人口400到500萬,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700萬,公安機關掌握的常住人口是1000多萬。城市人口占區域內總人口的比例是城市化水平唯一的標準,但由于人口的統計口徑不相同帶來的結果相差如此之大,城市化水平如何計算呢?城市規劃應以何種統計結果為規劃依據呢?
人居環境委員會提出了城鎮人居環境建設新模式--人居環境專項規劃。這是一種法定規劃之外的解決方式,是對城市規劃的改進、補充與完善。其重點是用人居環境的視角對城鎮區域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產業發展、社會文化、科技創新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在城鄉空間布局及社會發展方面做整合總體安排,是融入城鄉規劃各法定階段的融貫性規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