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盡管我國針對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等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成效并不能令人滿意,目前我國促進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還不健全。如何完善稅制?哪些稅制應當首當其沖?對此,專家認為,資源稅無疑是最直接的重要手段之一。
兩次被暫擱的資源稅改革將于今年推出,總算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適時出臺資源稅改革方案成為2010年財政部的工作要點。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什么位置?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公開呼吁,資源稅的定位要從調整級差收益轉換到保護資源環境上來。
兩次被暫擱的資源稅改革將于今年推出,總算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據財政部公開的最新消息顯示,2010年財政部的工作要點將是適時出臺資源稅改革方案,此舉是為了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其實,對于資源稅改革已經爭議了許久,若按照許多專家的意見早就應該推出資源稅改革了。尤其是在兩會期間,資源稅改革這一問題一度成為代表和委員們高度關注的話題,盡快推出的呼聲頗高。
之所以各方專家紛紛呼吁這一稅制改革的盡快出臺,其關鍵在于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在全球低碳經濟的背景下,能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當今我國乃至世界面臨且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環境和資源壓力不斷加劇
就在今年,一場罕見的特大旱災肆虐著大西南,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實際上,長期以來,西南地區的水資源都很豐富,不僅降水豐沛,植被茂盛,而且有長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烏江、漢水、瀾滄江、怒江等大江大河,
本來是不缺水的,但由于近代以來水環境的變遷和環境污染,西南地區水體穩定性越來越差,最突出的矛盾是,雨季和旱季水量起伏增大,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多雨時水滿為害,一遇到干旱就缺水成災。
而水是我們生命之源,西南的這一場大旱不僅將加劇水資源的銳減,還將直接影響長江下游的用水環境。
據一組數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
可以說,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等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當然,對于環境保護方面,我國政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迄今為止已頒布實施了與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如《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