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農業部的要求,為了避免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完全分離,污水中的重金屬通過污泥進入食物鏈,污泥制肥進入農肥目前存在困難,這是很多堆肥項目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中科博聯打通了園林用肥渠道,而嘉博文本身一直有農肥的許可證,為這個重要方向的突破帶來曙光。對于裕川的蛋白質提取,工藝中保證了重金屬不會進入蛋白質,而蛋白可以用于工業制品,也可以進入農業,但這些也都要裕川自身完成產業鏈整合的工作。
在過去十多年中,污泥資源化在中國,可以用“看上去很美”來形容,其發展的步履維艱主要是受制于以下幾個原因:
1、 受制于技術不夠成熟以及后端產業鏈整合難度,早期資源化的項目大部分不成熟,包括大量的不成功的堆肥項目,也包括下述的建材資源化,使當前的資源化項目取得用戶信任方面面臨困難;同時,由于污泥技術路線選擇多樣,用戶在選擇上也會容易迷茫,E20環境平臺近期推出的環境醫院就是希望在這兩個方面取得突破;
2、 資源化項目產業鏈延伸和政策推動的難度較大,對企業的綜合能力要求高,而E20污泥聯盟希望在這方面能集合群力有所貢獻;
3、 一些包括碳化、提蛋白等資源化的實現往往需要跨專業的工藝突破,主流設計院和行政主管部門并不熟悉,很難在政府常規項目技術路線選擇中被采納,失去了利用政府資金采購推廣的機會;
4、 一些資源化項目對泥質的變化敏感性高,導致推廣中不穩定;
5、 資源化方向多,較難形成準確的定義和清晰的規范。
1.4)低成本的建材化和協同處理必須禁止
值得一提的是,污泥資源化的另一個方向,即建材化,曾經以低成本方式(BOT價格在100以下)在國內出現,但不久就由于在實際應用中發生了普遍的品質低劣和二次污染現象,已落到名聲狼藉的地步;這種處境,類似某些所謂可以不再產生污泥的污水處理廠改良技術,也已不被行業所普遍認可。建材化,如果做到足夠的安全,其成本并不低,這一點,在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到。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利用水泥窯或電廠摻燒的早期案例中。如果對污泥前期的干化預處理不足,直接摻燒對工藝和環境的影響都不容忽視。由此,浙江天通在電廠摻燒的方案中對利用余熱干化做了重點地突破。
2) 成本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制約和分步實施接口的提前考慮
本章導讀:中國地區差異巨大,受資金能力所限,能夠達到徹底處置或者高度資源化的高階項目只能適應部分地區,根據木桶理論,重視低成本下實現脫水到50%達到初步減量要求并保證處理后污泥的穩定安全的技術路線是當務之急,同時,應考慮上述權益路線不能對下一步的處置進階帶來不良影響。
2.1)筆者眼中的高階項目其實就是安全穩定又不需要填埋作后期處置安排的項目
所謂的高階項目,在筆者的理解里,就是同時達到減量化、安全穩定化、資源化三方面要求,或者至少在安全穩定的前提下達到減量效果非常徹底的技術路線,比如上海石洞口焚燒、上海白龍港消化、高碑店污泥消化、重慶唐家坨消化及熱干化、無錫國聯惠聯自持焚燒項目、襄樊國新天匯熱水解消化CNG及沼渣堆肥、天津裕川濱海污泥提蛋白及渣土園林利用等項目。在上述項目中由于國內泥質特殊、高額運行成本和運營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進口設備為主的項目后期運行并不順利,即便是未來,當面對更多的中小污水廠、縣、鎮級政府和中西部地區的需求和實際條件,再推進“高階”項目時必須因地制宜考慮。
成本的重要制約,是當下污泥路線選擇的最主要的因素,上述高階項目中,采用國外技術的BOT全成本(即全面考慮建設成本和運行維護費用的生命周期全成本)大多都會超過500元/每噸80%含水率的濕污泥),攤到每噸污水中接近四毛錢,對于全國平均不到一元的污水處理費用而言無疑過高,這也是前述為什么國外技術引進和推廣困難的原因之一,更何況,類似石洞口、唐家坨這些引進類的高端項目,在適應中國污泥的復雜成分方面都發生了一些問題。
現階段,在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日益加重、稅源收入仍然不足、融資模式尚未突破并反而受限的前提下,雖然對環保的重視和政策性資金的支持會促進一些以進口的先進技術為代表的高階項目的產生,但這些高階項目更多的會出現在北、上、廣等一線發達城市的30萬噸以上的大型污水處理項目中,污水廠體量符合高階項目的規模經濟需求,并具有示范項目的性質,為未來的技術發展提供模板。
2.2)國產高階項目正在節節突破
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國產技術為主體的高階污泥項目在二、三線城市的大型污水處理廠中找到機會,包括國內也在自主研發具有中國特色的高階處理處置路線,比如無錫國聯開發的板框干化加后續熱循環干化燃燒的方式,作為高階項目,BOT全成本已通過國產化自主開發降低到了近300元/噸泥(80%含水率),不過上述價格可能未完全覆蓋由于前端板框干化方式添加物所帶來的更高的尾氣達標處置和焚燒后飛灰作為危廢安全處置的成本,即便如此,這樣的價格也遠遠低于國外同類路線的價格,體現了國內環保裝備技術的長足進步。
在日本,除了比較常見的焚燒處理以外,還有碳化技術作為另一選擇。通過引進日本巴工業的核心技術,由湖北博實開發的污泥干化加碳化技術,最終被央企中節能集團看重并收購成功,就是基于這方面的考量。雖然碳化技術仍顯昂貴,但是生產出的碳粒可以成為商品出售,一定程度上回補了運行成本,成為了高階項目部分國產化(部分核心設備仍需從巴工業進口)的一個代表之作。
國產化的高階項目中,天津裕川的污泥提蛋白及渣土園林利用和國新天匯的襄樊熱水解消化沼氣作CNG和沼渣堆肥制園林兩個資源化項目也非常有特點,兩者的共性都是利用了資源化的后端降低了前端的BOT取費要求,兩者的難題也都是需要很好的打通產業鏈后端才能獲得收益和實現全鏈條的消納。相比而言,裕川的工藝路線比國新天匯的相對簡單,最終價格也較低(大約150元—200元BOT成本,國新天匯在200-250元)。對于國新和裕川的共同的考驗都是如何打通后續產業的連接問題,包括裕川的蛋白液利用的后續產業(作為發泡劑的消防產品和建材,以及回歸土壤的營養液),國新的CNG進加氣站,以及兩者共性的利用園林消納渣土的出路。但是,如果能夠在這方面順利突破,高階項目將可以在價格上具備相當的競爭力,這個是難能可貴的,畢竟,真正要在市場上獲得成功,成本是最大的制約因素。
雖然高階項目國產技術節節突破,我們還是可以關注到,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的超大型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置,資金相對充裕的地方政府還是傾向選擇國外的成熟技術,北京高碑店百萬噸污水廠的污泥熱水解+消化+沼渣作荒山覆蓋土的項目中,普拉克和熱水解的國際代表企業挪威CAMBI公司聯合體獲得了歷史性的大單,不但標志著熱水解技術在厭氧消化技術中的更廣泛的應用,也體現了上述傾向。
2.3)高階項目需考慮管理能力的制約,結合資源化的產業鏈貫通需求,從第三方服務角度帶來商機
在這樣的高階項目推廣中,除了成本制約必須被充分考慮意外,還有中國地區發展差異巨大所帶來的欠發達地區常見的人才缺乏的瓶頸和因此帶來的污水處理廠專業建設管理和運營人才的不足。當面對高階的污泥項目建設和運營時,比如消化、熱干化、碳化和焚燒都需要更好的前期項目籌備和后期運營,其所涉及的專業管理能力和資金的限制一樣,一定程度上成為現階段高階項目能夠普遍推廣中需要克服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借著十八大的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的春風,更多的在污泥高階項目中推進PPP類型的項目,通過BOT或者DBO這樣的形式,解決地區人才和管理瓶頸,是高階項目推廣的一個重要途徑,更何況資源化的高階項目所需的跨行業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更要求污泥資源化技術企業不但要把項目“扶上馬”,還要“送全程”。其實,這樣的需求不但是責任,何嘗不是難得的商機,這方面的代表作包括中科博聯的松江項目,通過DBO模式,由上海市政府出資建設,又考慮到污泥產品的消納需要對接下游企業,中科博聯由此可以繼續運營該項目,處理費據說在200元以上,獲得了很好的商業收益。類似的,嘉博文和裕川的資源化項目也在這方面有很強的獲取能力。
2.4)除了有序推進高階項目,我們也要注重低階項目的安全穩定性
那么,在目前的資金投入不足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階段性壓力下,對于2012年所統計的3000萬噸含水率80%的濕污泥,有多少能有機遇在未來五年內被送到這樣的高階處理處置項目中實現徹底的妥善處置呢?估計會像我們的高考一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僅有少部分優等生有機會最終考入“211”院校。正如當前中國教育的發展應注重大力完善職業教育一樣,筆者呼吁中央一級主管部門,不但要關注高階項目的示范,更要關注作為中低端的處理處置路線是否能滿足安全穩定化和部分減量化的需求,這就是木桶理論的原理,類似一個城市,將同筆資金,首先用于大幅提高污水收集和處理率,會比將某個本已經完備的污水處理廠從一級B升級到一級A甚至到回用在控制污染方面更有意義。
因此,在這樣的價格階段壓力下,分步實施是技術路線選擇時一個需要考慮的措施。分步實施的含義既包括在有條件的城市中選擇有條件的大型污水處理廠建設“高階項目”作為示范,也包括注重三線城市及中小城鎮等地區選擇成本相對更低但同時保證穩定安全化和適度減量化的路線作為第一階段,該路線選擇應對未來處理處置方式的升級有所考慮和預留接口,避免投資浪費和帶來其他問題。根據目前國內污泥處置的現狀,脫水到含水率至50%或以下并能夠保證穩定安全性的較低成本的技術路線就像是釘在木桶短板處的急需的一塊木板,雖然這些路線存在妨礙資源化的缺點需要改進,但卻可以在相對較低的成本下應對當前最急需的需求。
2.5)高干脫水項目與未來升級的接口
如前章所述,脫水到含水率50%的路線,包括板框脫水路線、電干化和利用工業余熱的干化方式。脫水后的污泥去向填埋場只能是一個階段性措施,因此,后段升級可能是在目前一些相對欠發達地區釘短板時必須兼顧考慮的問題。接口板框脫水受限于目前仍然不能解決不添加石灰、三氯化鐵(絮凝劑)或強堿等對污泥用于土地利用資源化有妨礙的物質,因此,如果板框后接工序是無錫國聯的自持焚燒,或者協同處置的水泥窯或電廠混燒,那么再減量化上可以實現得較為徹底,因此,這樣的技術路線,可以分步實施,先用板框脫水填埋處置,再進一步上焚燒或混燒措施,實現全處置的目標。作為正規負責的板框脫水的代表企業是山東景津、浙江興源和廣州新之地,以及類似路線的上海同臣,BOT成本大約在150元左右(少數不良廠家有100元的價格但有不安全的風險),可以作為分步實施的一個選擇。
國產電干化也是分步實施的另一個選擇,相對在國內推廣的并不多,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技術。這種路線所面臨的問題是無法有效地降低電耗成本及對不同污泥適應性不足。根據筆者了解,進口電干化包括來自韓國的電滲透技術,以及來自加拿大的平板電干化技術,國產也有包括桑德在內的兩三個廠家實現了國產化。韓國電滲透雖然在韓國早已成為主流處理技術,電干化技術還普遍在加拿大、美國、日本某些地區得到成功運用甚至在日本、加拿大和美國均有成功運用。不過,受制于電耗在150度/每噸80%含水濕污泥(加拿大平板電干化產品標稱則達到了200度),導致僅電費開支就達到120元每噸濕污泥之多,BOT成本達到了200元,此外,國外雨污合流帶來的污泥含沙量高,以及不同地區的污泥的電導率不同的問題電滲透或電干化設備一直未能很好的適應,上述兩個原因導致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電干化設備在國內的推廣都比較困難。電導率的差異輕則電干化設備無法脫水到60%,重則會發生電極板擊穿現象。因此,作為電干化產品的生命力,一方面是要能夠適應國內復雜的泥質,另一方面是如何有效降低電耗。作為上述電干化的后續處置路線,在韓國有微波干化和電加熱干化兩種路線,由于在前一階段的電干化中已完成最難解決的破水問題,后續工藝在國內的設計開發都將會比較容易。此外,電干化的污泥在實際使用上也有做覆蓋土、園林培植土和林業用土的成功案例,但仍需農林有關檢測機構的進一步驗證。
3) 周邊條件制約和引導污泥處理處置路線的選擇
本章導讀:由于周邊條件的限制或者可被利用也會很大程度地影響污泥處置路線的選擇,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必將出現百花齊放的格局。發達地區減量化要求高需要更有效的利用周邊條件降低成本,三個類型的高階項目中,資源化項目的破題在于結合周邊條件的后端產業鏈的一體化,余熱將不再是免費的午餐,而混燒會受制于電廠或水泥廠的協調。西部土地資源廣闊應妥善利用降低成本,污泥堆肥等其他資源化路線。
3.1)污泥處理處置的“核心二難”與協同處置
污泥處理之所以復雜,其實前端難在“低成本的脫水”以普遍性的覆蓋當前之短板,后端難在“最終的處置”。污泥不同于污水的處置,必須結合其周邊條件來安排污泥的最終出路。徹底的資源化路線通過相對復雜的產業鏈延伸,消納了后段的污泥資源化產品(氣、肥、渣、蛋白…),而徹底的減量化路線(脫水到50%、焚燒、碳化甚至硫化)之所以和徹底資源化路線并稱為高階項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由于污泥的徹底減量化使它的剩余物后續處置相對將是非常簡單和不易受制約的,無論進行填埋、焚燒還是建材化,都在處置階段具有可以靈活和低成本的特性。
3.2)協同處置,特別的高階項目
但是,徹底減量化需要相對更高的投資和運營成本,而當某城市有水泥廠、電廠等情況下,開發混燒技術,或者利用余熱作干化,可以通過這些配套條件降低成本,這是中國近幾年不斷嘗試的路線。經過近些年的嘗試,業內普遍總結出的結論是濕污泥直接混燒會帶來板結、煙氣超標等大量的問題,不可操作,使前文所述的如何實現“低成本的脫水”---即濕污泥破水工藝依然重要。這方面的代表企業浙江天通,實際上走的是典型的協同處置的路線,利用電廠余熱干化,再最終摻燒,飛灰資源化利用,利用協同效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達到了高階項目的全處置標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