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一點,林伯強分析說,由于中國天然氣價格偏低是事實,“供應方沒有太多動力,必然缺乏積極性”。他指出,天然氣價格一直是由政府定價,價格機制改革探討已久卻沒有進展,價格沒有隨著市場供需發生變化,這進一步惡化了供需矛盾。
化解“氣荒”路在何方
天然氣供需矛盾不斷加劇的現實無法回避,專家建議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從短期和長期、境內和境外多個環節著手,多管齊下方能有效化解不斷上演的“氣荒”。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認為,“氣荒” 的關鍵在于供應能力和天然氣需求的增長不匹配,我國缺乏相應的天然氣儲備機制,還沒有建立大的天然氣應急庫存;加之國內的天然氣管道布局比較分散,生產和運輸局限在個別石油公司,各石油公司之間的管網又缺乏聯系,資源調配很難做到靈活機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天然氣產量今年預計為890億立方米,而需求增至1000億立方米以上,供需缺口達110億立方米左右,未來天然氣需求將有相當部分依賴進口。
廣東省當下天然氣的供應現狀印證了專家觀點。與國內多個地區陷入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相反,目前廣東地區供氣穩定,尚未影響到居民正常生活。其中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天然氣主要來自澳大利亞的長期協議氣。專家建議,經濟實力強的省份可以考慮去境外購氣,這對緩解“氣荒”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近幾年,“ 氣荒”迫近也招致社會對于天然氣市場壟斷局面的詬病。一位基層加氣站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這個行業不應該只有幾個少數的領頭企業控制”,長遠來看必須要放開市場,否則不利于培育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
目前,我國天然氣使用中居民用氣占比相當大,未來天然氣價格調整將極大影響百姓的日常起居。鑒于此,專家建議,漲價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必須慎重考慮,理順定價機制需要一個過程。
記者23日從發展改革委了解到,按照中央部署,發展改革委正積極組織協調中石油集團、中石化集團、海洋石油總公司,以及各地經濟運行主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運行調節,強化需求側管理,穩定天然氣市場供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