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普遍認為,相比數年前,節能服務市場的商機不再停留在理論上。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力爭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2%左右,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則提出,“到2015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節能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速保持30%。”
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吸引越來越多企業前來“淘金”。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注冊的節能服務公司已達4000家,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以盾安環境為例,該公司2010年初開始布局節能市場,一年后在天津設立節能產業總部——盾安(天津)節能系統有限公司,由空調相關產業的產品制造商向節能系統集成服務商轉型。兩年多時間,盾安節能已簽下訂單14個,僅今年上半年就獲得合同額35.8億元。
重點布局工業節能
經濟運行的各行業中,能耗最大、浪費最嚴重、最有節能潛力的是工業領域
有分析認為,節能服務企業之所以在近兩年能夠獲得較快發展,除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因素外,節能企業改變市場開拓策略,從主攻民用生活領域調整為主攻工業節能特別是工業余熱領域是又一主因。
劉靜認為,節能公司過去習慣將市場開拓的重點放在節電和變頻等民用生活領域,比如用節能燈或LED燈替代白熾燈,對空調等電機進行變頻改造,以及對一棟商業辦公大樓的節能管理等,“這些項目規模一般較小,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對國民經濟整體節能減排效果不明顯。相對而言,如果能夠在工業領域收獲訂單,合同額就會呈現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增長,節能公司和工業企業均可獲得穩定持續的回報。”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元豐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經濟運行的各行業中,能耗最大、浪費最嚴重、最有節能潛力的是工業領域,“許多石化、鋼鐵、發電、玻璃制造企業在生產中產生了大量余熱,這些余熱若不回收利用將白白浪費。”
據相關部門測算,“十二五”時期我國工業余熱節能潛力將達9000萬噸到1億噸標準煤,市場規模也能達到3000億元。
“工業余熱回收利用的好處之多、潛力之大,從目前各地正在進行的煤改燃氣供暖就能看出來。”葛亞飛認為,全部改為天然氣供熱,不僅會加劇天然氣供需矛盾,使政府拿出大量財政資金進行專項補貼,還會擠壓城市地下管道空間,“如果變為煤改工業余熱或可再生能源供暖,上述問題都會得到明顯緩解。”
在工業余熱領域開展節能服務的另一好處,是能夠發揮系統節能的優勢。劉靜認為,“對于實力較強的節能系統集成服務商來說,大規模工業節能有利于發揮其統籌優化各生產環節運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能源的梯級利用效率,實現整體節能最佳效果。”
發展瓶頸尚待突破
投入大、回收慢、融資難、信用差等,成為制約合同能源管理的層層障礙
資金投入大、回收期長,是考驗合同能源管理的頭號難題。對節能公司而言,強大的持續融資能力是其做大做強的前提。盾安節能在連續簽訂幾十億元合同后,就曾面對投資者對其資金壓力的擔憂。對此,盾安節能系統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方面項目是逐年建設逐期完成,投入運營后即可形成收費,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入,逐步形成項目自有資金滾動發展;另一方面盾安環境作為上市公司,有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結合原有資金儲備,資金不是問題。
但并非所有節能服務公司都能“衣食無憂”。大量中小型節能公司正是由于自有資金有限,又很難獲得銀行貸款,面臨著“長不大”的難題。中國節能協會相關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中小型節能服務公司現階段最大的困難就是融資難。
誠信缺失讓一些企業對合同能源管理心有余悸。記者了解到,節能服務公司在回收期遭遇違約,從而導致前期投資“打水漂”的案例近年時有發生。國內最早嘗試合同能源管理的企業之一、山東點石節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正是由于連續遭遇對方違約,導致企業元氣大傷,上市計劃也不再提起。
此外,部分工業領域實行垂直管理模式,也成為合同能源管理的障礙。一位節能領域專家告訴記者,以電力行業余熱余壓利用為例,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大多比較積極,“但合同額超過2億元時,地方電廠就沒有自主權,需申報到集團總部,但總部對這些事情一般不感興趣,容易導致合同久拖不決。”此外,一些用能企業也組建了內部節能公司,加大了專業節能公司獲取訂單的難度。
“競爭確實存在,但并不足以對我們這樣的企業形成威脅。”葛亞飛說,“節能行業專業性很強,只有具備技術、資金實力和系統集成能力,并擁有項目運營、管理經驗以及品牌優勢,在節能服務行業才會有核心競爭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