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有利于節能環保的產業體系
對于我國來說,調整經濟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推動綠色發展,有利于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環境污染,也有利于培育發展新優勢、拓寬發展新空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否見到實效,一個基本的衡量標準是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是否降低,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生態環保的力度有多大。因此,我們應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努力走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發展路子;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以節能環保為重點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繼續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構建有利于節能環保的產業體系、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既為當代提供發展的支撐,又為未來留下發展的基礎。
首先,要正視我們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制約因素。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不少挑戰,主要表現為:發展水平較低,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三次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總體技術水平仍相對較低,能源基礎水平及能效較低,能源技術裝備水平和企業管理水平不高,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等等。
第二,發展低碳經濟的歷史必然性。一是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既帶來壓力,更帶來機遇。在應對金融和氣候雙重危機背景下,國際經濟結構和貿易規則發生變化,我國有機會憑借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避免西方發展老路,走出一條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向高效低碳產業結構轉型,有利于保持國際貿易領域持久競爭力。二是我國科研隊伍日益龐大,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多年來節能減排理論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三是在政策支持方面,從“十五”時期到“十二五”時期,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既為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也為國際科技合作創造有利條件。四是在立法保障方面,頒布《清潔生產促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清潔生產的機制、手段和方法,使提高能源效率、節約能源資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有法可依。
第三,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可能性。低碳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路徑和必由之路,并非發達國家專利,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共同探索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對我國來說,抓住機遇推動國內能源結構轉型,是至關重要的戰略選擇。對于當前的環境問題,不僅政府高度重視,普通百姓也高度關注。人們對資源環境保護日益高漲的呼聲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內在動力。而且,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初的不足300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約5000多美元,財政收入大幅上漲,具備了足夠財力。“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產、流通、消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充分體現我國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第四,科技進步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手段。我們的優勢還在于擁有全球清潔能源最大市場,并且成本相對低廉。“十一五”至“十二五”時期,國家科技計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引進新能源高新技術,支持新能源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新能源企業國際競爭力;同時,地方和企業環保科技投入水漲船高。這些努力,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