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為中用,
探索合理發展模式
目前,節能服務產業的主要運營模式是合同能源管理。在該模式下,業主可以“零投入”實現節能減排,節能服務公司通過正確評估技術風險、科學實施能源管理,同樣可以獲得經濟效益。而這種產自美國的洋模式,自上世紀90年代引入后一直水土不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建偉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要想克服水土不服,應該“與中國國情和具體應用的市場情況相結合,這就需要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的探索和改善,而不應一味照搬。”
據調查,一些節能服務公司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市場推行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其中最被業界看好的有“節能超市”模式。專家認為,這是對合同能源管理的創新和拓展。這一模式將分散的產品、技術、企業、人才、信息、資源等集合、配置、甄別、提純,提供給耗能企業一個“超市式”的選擇平臺,實現系統、多樣、合理、可定制的節能服務,同時又為節能產品、技術廠家提供了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是對這個行業最缺乏的中游平臺的補充。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說:“‘節能超市’從實體經濟到虛擬經濟整體地提升了節能減排服務的發展前景。”
毋庸置疑,我國的節能服務產業正在通過不斷的創新,探索出符合中國市場規律的節能經營模式。而隨著以“節能超市”為代表的節能服務模式的不斷涌現,合同能源管理將在中國“落地生根”,整個節能服務產業也將迎來春天。
整合資源,
用標準實現突破
節能減排的服務標準缺失、節能效果檢驗評估標準缺失,是影響節能項目順利簽約的另一重要因素,更是影響節能環保行業規范發展,造成如今亂象叢生的重要原因。
目前,國家政策機構和民營企業正在進行節能低碳標準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進展。2011年3月29日,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11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節能減排標準化技術聯盟,積極推動了我國節能減排技術標準。
雖然節能環保領域涵蓋的范圍尚未明確,但從廣義的概念上理解,這一產業可謂“錯綜復雜”。該領域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具體而言,節能環保涉及的領域包括工業設備領域的節能減排改造、建筑節能、節油及石油替代、節能照明、污水處理等。節能領域目前就很欠缺發展所需的有力助推因素。
牛文元教授表示,節能減排是未來發展的重頭戲,將實現企業、政府到每個公民的普及。他建議,作為中國節能服務的排頭兵,中國節能行業先鋒不僅要做好產品、服務,更要積極參與打造包括誠信在內的行業標準,引領節能減排的發展,以“龍頭”帶動全局。
綠色低碳之路任重道遠。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只有通過不斷的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融資創新和標準化探索,樹立公益之心,走共贏合作發展之路,才能走出亂局,開啟美好的綠色未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