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油價,近年來,電價、氣價、水價等基本能源價格也已進入“調價”通道。前不久,廣州、武漢等地已就水價調整召開聽證會和研究聽證方案。國際能源局勢變動與國內能源價格調整“交匯”,向市場釋放出一個信號:低價能源時代是否將一去不復返?
專家認為,隨著原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日益趨緊,低價能源時代一去不復返。專家指出,能源價格上漲也將倒逼社會向“節能化”“綠色化”轉型。
數據顯示,我國在此前11年間,成品油表觀消費量已經從1.1億噸猛增到2.43億噸,翻了一倍多;石油對外依存度也從30%上升到56%。“對外依存度提高,甚至超過50%,說明我國對石油的話語權和把控力正在降低,現在的矛盾是價格上漲,如果不加以應對,今后更大的矛盾是短缺。”能源專家隋舵說。
“不僅是原油,我國粗鋼、水泥、煤炭產量分別占全球的45.4%、50%和45.6%,但GDP只占全球的9.5%,完全不成比例。”華東師大教授余南平認為,“油價上漲實際上也是一種調控的經濟杠桿,倒逼工業轉型,必須把能耗降下來,否則沒出路。”
除了工業,高油價的“殺傷力”還直接指向了交通。復旦大學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力波指出,油價上漲倒逼社會轉型,首先要政策先行。“一方面大力發展城市公交系統,讓便捷綠色的公交出行能夠對目前私車出行方式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即加大高耗能企業稅收,用于補貼公交建設。”
從國內現實分析,追求機動車消費的趨勢依然在延續,高油價或許對私車出行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根本改變。“也許高油價正是推動國內新能源、純電動車發展的驅動因素。”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干頻說,“油價快速上漲,新能源汽車雖然購置成本高,但油耗低,如果新能源車在經濟賬上顯示出優勢,大范圍推廣就水到渠成。”
節能社會的營造,也在于全體公民的參與和踐行。余南平指出,目前國內城市生活中,對于能源大手大腳甚至揮霍浪費的例子并不少,譬如推行多年的夏季“空調26攝氏度”行動,實際約束力不強,在一些大城市的商務樓宇、賓館酒店,酷暑中空調冷得讓人哆嗦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些公共建筑中“長流水”“長明燈”的現象也沒有杜絕。
“除了價格倒逼機制,還要積極倡導節能的社會風氣,甚至想辦法形成硬約束,讓公眾明白,能源資源并非僅僅是"商品",而是稀缺品,要珍惜。”余南平建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