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最近傳出PM2.5監測體系遇到資金問題的消息,民間自測難道不是一個辦法嗎?
杜少中:我問過這種儀器多少錢,環保人士回答,三千塊錢。我想說,如果三千塊錢就能監測大氣質量的話,那么現在哪個城市還會缺少PM2.5監測設備?還會出現PM2.5設備資金困難的問題?三千塊錢的監測設備,這只是一個兒戲。
齊魯晚報:最近南京和上海先后公布了過去幾年的數據,北京也公布了,都受到了大家歡迎。
杜少中:但我覺得,作為一個環保官員,在科學問題上,我們不能隨便妥協,隨意表達一種態度。你要承擔一點壓力,不能大家逼你緊了,你就公布了。我覺得一定要在標準出臺以后再公布數據才比較嚴肅。
“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減排上”
齊魯晚報:公眾獲得更多知情權后,環保部門是否感覺壓力非常大?
杜少中:對于環保意識提高,以及環保本身來說,這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你說出來以后,發現很難治理。在PM10還在全國范圍內大幅度超標的情況下,我們來公布PM2.5,實際上意義不大。如果你把過多的財力和人力放在PM2.5的監測和防治上,恐怕也不合算。
齊魯晚報: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治理,那么公眾堅持追問PM2.5,您怎么看?
杜少中:有人跟我說,我從飛機上一下來,就發現北京污染很嚴重,你們為什么還不公布PM2.5的數據?我說你肉眼都能看到污染了,你還需要那個數據干什么?大家都知道這種污染的來源是什么,既然你知道這樣一種現狀,那么你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減排方面。
齊魯晚報:那您認為,這次對于PM2.5的討論,環保部門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杜少中:1998年,污染比現在重得多,但是大家根本不會關注這個問題,沒有人跟你討論。那時,是官員著急,老百姓不著急?,F在,大家都著急,那就給環境治理一個最好的契機。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的環保意識提高了,以后大家還會討論水、噪音、垃圾污染等問題,那環保工作就好做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了;同時也更難做了,也因為大家都知道了,可以監督了。
“我在網上挨罵挨得痛快淋漓”
齊魯晚報:您現在不但是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還是一位知名的微博博主。這對您的工作有什么啟發?
杜少中:網下的事情你要管,網上的事情你也要管。虛擬社會也是現實社會的一種折射和反映。
齊魯晚報:從開通微博,到參與PM2.5的大討論,有人覺得一個官員這樣做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是這樣嗎?
杜少中:是啊。比如前幾天,微博上有一個小伙子,什么原因都沒說,就罵了我一頓,我挺難受的。后來我就問他為什么,他說那天他喝酒了,心里不痛快,上來想找一個當官的發泄一通,結果就發現了我。
齊魯晚報:那您抱著什么心態看待網上的評價和指責?
杜少中:當大家伙在表揚我的時候,我覺得那是我的悼詞,這么夸我,死了都值了;當大家伙罵我的時候,我這人不是賤骨頭,但我有時挨罵挨得痛快淋漓。
齊魯晚報:今年您被評為十大微博影響力公務員,看來確實有很多感觸。
杜少中:我覺得,微博可以治病,多寫多看,心態越來越好,因為你越來越包容。官員說話,有時跟文件差不多,那是官話,但是你和老百姓打交道,你還說這樣的話,老百姓就會說,你不說“人話”。所以,我必須要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為大家解讀文件和知識。這是官員們應該和樂于做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