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獎勵門檻
在獎勵門檻上,節能量這一硬性指標也得到放寬。根據《辦法》,符合以下條件的項目可獲得獎勵:按照有關規定完成審批、核準或備案;改造主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運行時間3年以上;節能量在5000噸(含)標準煤以上;項目單位改造前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在2萬噸標準煤以上;項目單位具有完善的能源計量、統計和管理措施,項目形成的節能量可監測、可核實。而《暫行辦法》對項目的節能量要求是在1萬噸(暫定)標準煤以上。
這位專家告訴記者,隨著節能量在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項目大規模實施,工業節能重點逐步轉向節能量在5000噸至1萬噸間的項目。因此,將獎勵門檻從1萬噸標準煤降低到5000噸標準煤,這也是近兩年兩會代表委員及地方一直呼吁的。同時,考慮到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實現的節能量與企業總能耗的關系,對獎勵條件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完善,要求項目單位改造前綜合能源消耗量至少在2萬噸標準煤。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初步統計,全國共有8000家左右企業能夠滿足條件,占工業節能的50%左右。
提高獎勵標準
據記者了解,《辦法》與2007年出臺的《暫行辦法》相比,財政獎勵范圍大幅擴圍,獎勵標準也有了較大幅度提高。
《辦法》指出,獎勵資金支持對象是對現有生產工藝和設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的項目。而《暫行辦法》規定的獎勵對象是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和能量系統優化等項目。財政資金對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的獎勵范圍由只獎勵部分項目擴大到獎勵所有項目。
《辦法》明確,東部地區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根據項目完工后實現的年節能量按240元/噸標準煤給予一次性獎勵,中西部地區按300元/噸標準煤給予一次性獎勵。而《暫行辦法》確定的標準為東部200元/噸標準煤,中西部地區250元/噸標準煤。節能技術改造獎勵標準上調20%。
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十一五”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獎勵標準是根據“十一五”初期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平均投資水平2500元/噸標準煤,按10%左右的投資比例測算的。隨著近年來物價、工資水平的上漲,目前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平均投資水平提高到3000元/噸標準煤左右,因此將獎勵標準按以前年度的投入比例適當提高,每噸標準煤東部獎勵240元,西部獎勵300元。這也與合同能源管理獎勵標準(目前每噸標準煤獎勵300元以上,其中中央安排240元,省級安排不低于60元)相一致,考慮到中西部地區壓力較大,不要求地方配套安排資金。
另據業內人士分析,新政策實施后,節能服務產業將結束目前的推廣階段,進入快速發展期。未來五年,國內的節能服務公司將有望突破1000家,產業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5000億元。政府將扶持一批龍頭企業。
節能服務市場需求的釋放,吸引資本掘金這片新“熱土”。業內專家表示,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例,電解鋁、鐵合金、鋼鐵、電石、燒堿、水泥等八大高耗能產業都是“十二五”期間的減排重心,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吸引資本進入。據統計,2009年,中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額達到195.32億元,同比增長67%,占全國綜合節能投資的比例從2008年的46.1%提高到54.2%。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