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案例點評:百濟林重在“產品及品牌定位的差異化”。產品定位:國產中高檔精品涼茶飲品。市場上除了全國知名品牌王老吉外,尚有少量的區域品牌,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缺。品牌定位:“金頂百濟林,吉祥萬事興”是百濟林的廣告口號,也是百濟林的品牌訴求點,既喻意中高檔的層次,又表露傳統的民族文化特色。比如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寶潔公司,相繼推出六個洗發水品牌。由于寶潔公司巧妙地運用了產品差異化,設計了六個品牌各異的個性化定位,每個產品以功能特性進行市場細分,從而實現了洗發水行業驕人的戰績。
案例二“拉芳舍”脫殼
溫州人約朋友喝個茶什么的,經常不約而同地想到拉芳舍。拉芳舍這三個字誕生至今應該還在幼年期,可是它在溫州早已經成為一種成功的標志符號,業界普遍認為拉芳舍是一個商界的奇跡。
拉芳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究起本源和上島咖啡還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市區半腰橋的上島咖啡易名拉芳舍的時候,不少人就懷疑其中的微妙。
曾經是上島咖啡加盟商的歷史,拉芳舍并不否認。2001年,市區人林小芬打算開家咖啡店,與臺灣的上島咖啡聯系上了,意外的是到開業時上島咖啡原先計劃好的技術人員卻因種種原因不能及時到位,這下林小芬沒辦法,菜單和廚師自己先物色,于是跑到廣州,訂了菜單請了廚師,再請廚師根據溫州人習慣的飲食方式和菜肴結構進行整合,一張聚集了“咖啡牛排、廣東小吃、溫州風味”的菜單就這樣出爐了。2001年11月份,市區半腰橋上島咖啡開張營業,實質跟外地城市“上島”惟一相似的只是招牌,從一開始就在經營的特色上偏離了上島咖啡的軌道,也打破了溫州人觀念中咖啡館的傳統概念,卻不料迎合了溫州人的口味,很快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喜愛。
“上島”的成功,促使林小芬在香港注冊了香港拉芳舍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并在國內申請注冊拉芳舍商標。2002年8月,在城市的東邊一個并不繁華的地段,林小芬自創的咖啡美食休閑吧呱呱落地,取名就叫拉芳舍。
換湯又換藥,就這樣,徹底脫殼后的拉芳舍繼續朝著自己的市場方向進行試驗。
選擇第一家拉芳舍店址的時候,出人意料。地點沒有在黃金地段,可停車方便、躲避喧囂正好是休閑人群的理想處所。“我不在家,就在拉芳舍,不在拉芳舍,就在去拉芳舍的路上。”這是拉芳舍的“開業詞”,這個“仿效”性質的廣告詞,卻就此讓拉芳舍深深地烙在溫州人的心里。也許是越簡單越有效,拉芳舍最終勝出的是因為創造了屬于溫州人自己的文化,而現在,它正逐步滲透到全國各地有溫州人聚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