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生意場訊) 1993年,譚傳華依靠30萬元貸款和僅有的一支左手,從手工作坊起家創建了小木梳譚木匠,如今譚木匠已經成為木制品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大品牌,在全國擁有900余家連鎖店,遍及31個省、自治區及300多個城市,并把店開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產品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以及港臺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僅2009年上半年,譚木匠的營業額就高達6521萬人民幣,成為無可爭議的中國制梳業第一品牌。
一個殘疾人、一把小木梳……“梳子大王”譚傳華如何在小產品里做出了大文章?這是一個令很多人感興趣的問題。
縱觀譚木匠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譚木匠脫穎而出的關鍵在于用千姿百態的小木梳傳遞出中國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而清新、獨特的品牌識別系統為其品牌文化的形成立下汗馬功勞。
梳子,是我們生活中長期使用的小物品,然而小東西在身邊呆久了,就會滋生情感。民謠里有“文拜侯,武拜相,黃楊木梳盡了頭”的說法,在愛情故事里,一頭秀發、一個發簪、一把檀木梳,更能承載起一片深深的情意。然而,近年來國內梳子市場上的一些小品牌,大都產品式樣單一,缺乏文化內涵品位,高端市場更是一片空白,譚木匠正是抓住了這個難逢的市場良機,適時而出,以清新、獨特的品牌識別系統演繹自己的品牌文化,使一把小木梳散發出動人的魅力。
獨具特色的理念識別
演繹獨具特色的文化理念,突出鮮明的個性,往往能使品牌獲得消費者情感上的認同,進而形成品牌的魅力和價值,譚木匠可以說是深諳此道。
中國人使用木梳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梳子能夠體現主人的品位和氣質,承載人們對梳理愁緒的聯想。然而工業文明導致大批塑料梳子的生產和使用,使梳子淪為一種沒有底蘊和技術含量的低廉日用品。近年來,隨著保健、防靜電等功能要求的提出,木梳和牛角梳逐漸成為消費者青睞的對象,然而國內大多廠家生產的木梳、牛羊角梳工藝落后,制作粗糙,高端市場還是一片空白。
譚木匠抓住顧客的潛在需求,以獨特的文化品位和高品質的木梳塑造品牌形象,創造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藍海”。
譚木匠依靠傳統木梳行業的底蘊,提煉出“我善治木”、“好木沉香”的理念,把中國古典文化和人性情感注入到了產品中。具有古典氣息的譚木匠品牌、古樸的購物環境、造型精致獨特的小梳、精心設計的包裝袋、“用情梳心、真愛相隨”為主題的七夕節促銷活動、“感恩”為主題展開的征文活動……這些無不散發著譚木匠的傳統文化氣息。譚木匠把木梳的效用重心由順發功能轉向文化和情感,將小木梳的藝術性、工藝性、觀賞性、收藏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使小木梳從日常用品提升為寄托情感的藝術品。對于譚木匠的核心消費群體女性顧客,譚木匠將傳統文化與流行時尚相結合,讓譚木匠的小梳子、小鏡子、小布袋子,成為“小資”女性的標志和最愛,給予她們文化上認同和情感滿足。
為了更好演繹品牌文化,譚木匠還采用了“講故事”的獨特方法。在每一個譚木匠專賣店里都工整地裝裱了這樣一段“家史”:“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知名木匠,小有家業。由于爺爺沾上鴉片和賭博,把整個家業輸得一干二凈,在萬般無奈之下,年輕美貌的奶奶只好求保長將爺爺抓去當壯丁……兩年后,爺爺就死在長沙……父親含恨學藝,成了一個好木匠。我一直想當詩人、畫家,付出過慘重代價,幾近餓死街頭,天意不可違,我仍然還是做木匠的命。”這段“家史”也成了譚木匠不花一分錢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