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對25個城市的電動車租賃公司進行補貼。
上面僅是中國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鼓勵計劃中的一部分,每一條都至為重要。看了上述對比,大家一定會想誰會贏得這場競爭?然而我認為會是雙贏局面。
中國依舊缺少蓄電池管理系統技術,同時對于大批量生產時電池產品的一致性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中國在發展電動汽車上或許還需借助國外技術,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的電動車領域跨國企業在中國相繼建立合資公司。
而美國企業則需要中國的低成本生產條件。位于美國加州的儲能系統供應商Envia Systems of Newark的首席執行官Atul Kapadia幾天前告訴我,該公司在中國有30多人,生產該公司的富錳電池產品。“為什么選擇中國?” 我問他。
他回答說因為美國的生產成本太貴了。“中國依舊是生產成本最低的地方,而公司經營其實就是找到正確的資源。”
Kapadia強調說Envia公司始終會將相關技術和知識產權留在美國總部。但如同樣在加州的超級蓄電池生產商Maxwell Technologies總裁David Schramm說,不管公司如何努力保護其知識產權,一些技術的流失始終不可避免。
超級蓄電池可以很快地充電。Maxwell公司在2007年開始和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利用Maxwell公司的超級蓄電池技術和力神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共同生產用于混合動力汽車的相關電池產品。
此外,中國還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美國能源部于1946年創建的第一個研究中心)建立了一系列的能源領域合作,電池應用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
阿貢國家實驗室的負責人Jeff Chamberlain說:“這種合作關系顯得微妙復雜,因為我們必須在一些最終將互為競爭對手的領域中尋求合作。”
確實如此,中國未來很有希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但目前占據中國市場的汽車品牌是哪些?2010年的銷售排名來看,依次是大眾、豐田、現代、日產和本田。
因此讓競爭順其自然吧! 美國只需要意識到,在發展電動車方面美國不僅可以開發本土市場,也可以進軍中國市場;而中國企業也可以吸取利用美國的相關電動車技術;同時成為互有價值的競爭對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