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們同意的是,在國際上需要最小程度的規章制度,讓各國都可以尋找到歸宿。
日報:但是美國的含義是將原本不適用“三可”(MRV)的自主減排范圍也擴大進去,從而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變相的“三可”核查?
Delbeke:我認為,不應該把MRV只限于有支持的減排行動,對于中國這種新興經濟體,這是重要的話題,因為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主要的排放體。
坎昆機會
日報:目前中美之間對于《京都議定書》(KP)的未來分歧甚遠,歐盟對此有何態度?
Delbeke:我們肯定是不想廢除KP,實際上歐盟已經完成了KP之下的所以承諾,但是歐盟不能成為唯一支持KP的一方,現在日本和俄羅斯都表示他們會離開KP,那這對于我們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所以我們希望達成一個包括美國中國以及歐盟在內的協議,如果這不可能的話,我們會在一定的條件下,繼續執行KP:其中的一個條件是,歐盟不能成為唯一執行KP的國家。
日報:國際氣候談判馬上就要在坎昆開談,您怎么定義坎昆的成功?
Delbeke:我們對于坎昆的成功也是有承諾的,但是如何定義坎昆的成功呢,我們覺得出臺一個KP的后續文件,在坎昆來說,不是個成熟的時機。
我們可以在坎昆做的是,在一系列適應方面做一些具體的決定。
歐盟是對于多邊主義有著自己的承諾的,我們對聯合國框架下的談判有信心。當然我們對于美國的進展十分的失望,但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支持他之前在哥本哈根做出的承諾:雖然不能通過碳交易,但是可以通過其他規章制度實現對于哥本哈根協議的承諾,這還是個有益的信號。
全球排放中歐盟占15%,中國占20%,美國占20%。所以當我們討論全球協議的時候,全球這兩個最大的排放體也需要采取行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