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轉型之精工
天生高耗能,即使轉產都改不掉這個屬性。沒有選擇外出建廠淘金的企業主們開始就地思考轉型方向,以面對越發嚴峻的節能降耗壓力。
祁縣中小企業局局長申建平說,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要求,祁縣玻璃器皿生產企業經歷了改造電熔爐、天然氣爐、電氣混熔爐、電子烤花爐設備等新技術,使玻璃產業的環保達標率達到100%。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主說,不斷升級設備的同時,意味著企業資金的不斷投入。更換設備的大量資金,企業往往只能靠貸款一條路獲得,但目前企業貸款還是很困難,銀行總會從企業身上挑一些毛病不貸款給你。銀行的路走不通,中小企業只好求助于信用社了,但利息又相當高。
一方面是政策下的設備改造壓力,一面是資金缺乏又借貸困難的窘境。這種尷尬處境常年伴隨著祁縣玻璃器皿中小企業。
張騰認為,玻璃器皿行業并不是一個朝陽產業,雖然為生活日用品必備,但畢竟是屬于高耗能、資源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家對于資源型、高耗能的產業是不會支持的,轉型是必由之路,但卻相當困難。這個行業現在已經從以前的耗煤,轉成了耗電或天然氣,但始終摘不掉“高耗”的帽子。
如果轉型,可行的路目前來看只有提高產品工藝,向高檔藝術品發展,其次,則是出口轉內銷,將市場擴大到國內。
當地龍頭企業山西宏藝玻璃器皿有限責任公司的轉型形式,就是嘗試從普通生活玻璃器皿生產向高端精工玻璃藝術品方向發展。
據該企業辦公室主任張騰介紹,他們生產的最高檔玻璃藝術品一件賣過近8000元人民幣,這在歷史上是最高的單價。但相比數十萬元的歐美精工玻璃器皿仍然有很大差距。
張騰說,國內市場對中高檔玻璃器皿的消費欲望不強,很少有人會花幾百、甚至上千元去買這些玻璃器皿。這需要一個消費觀念的改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美國市場對玻璃器皿的需求要遠遠高于中國。
這也是為什么國內這塊市場很難打開的原因所在。世界上玻璃器皿工藝領先的幾個國家,如意大利、捷克等,他們把玻璃器皿當成藝術品來做,而不是國內流水線上批量生產,這才是產品的真正價值。
行業之殤
據申建平介紹,祁縣政府將組織本地企業與捷克合作建設水晶玻璃生產線項目。水晶玻璃在歐洲被稱為“透明的黃金”。近年來,由于捷克受勞動力短缺和生產成本高等因素影響,許多捷克企業有了在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中國投資或合作的意向。一旦合作成功,前期產值可達3億元,后期可達10億元。
一位計劃步趙理后塵轉戰越南的企業主說,這雖然是一個高耗能的產業,但它的產品卻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我相信短時間內還不可能被取代。既然如此,行業就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導。
現在的情況是,玻璃器皿生產行業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準入門檻,這就導致了很多人無論有多少能力、多大規模,都能進入玻璃器皿制造的行業中來。
這位企業主認為,正是缺乏行業的監管和準入制度,導致了玻璃器皿行業魚龍混雜的現狀。雖然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大多數沒有抗風險能力的小作坊倒閉了,但隨著市場的走好,這些小作坊很有可能卷土重來。而對于這類小作坊來說,低成本投入的價格優勢,勢必造成玻璃器皿出口價格的一再壓低,久而久之凡是印有“中國制造”的玻璃器皿便失去了國際市場上的議價主動權,這對行業的傷害才是最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