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依賴出口的生產密集型企業一樣,兩年前的金融危機重創祁縣玻璃器皿業,80%的玻璃器皿企業因接不到訂單而倒閉。
而如今,這個玻璃之鄉再次面臨新一輪危機:節能減排。
祁縣,這個位于太原市以南80公里、人口只有26萬的縣城,曾在2002年被中國輕工聯合會授予“中國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稱號。該縣出口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年產值10億人民幣,是全國最大的玻璃吹制品出口基地,上繳利稅占到縣財政收入的三成以上。
今年5月初,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分別對煉鐵、煉鋼、水泥、電解鋁、玻璃、造紙6個行業做出產能淘汰具體要求。5月27日,工信部又下達了今年18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其中上述6大重點行業淘汰任務大幅超過國務院通知要求。
祁縣的山西宏藝玻璃器皿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主任張騰說:“雖然玻璃器皿行業不在國家明確淘汰的建材玻璃范圍內,但這也絕不是朝陽產業,它同樣是資源型的、高耗能型產業。玻璃器皿行業面臨轉型,但根本轉型很難。”
轉型之外遷
除了晉商故里、喬家大院,祁縣現在最出名的就是玻璃器皿了。
放在兩年前,趙理(化名)不會考慮離開本土到外地發展,更不會想到離開國內到國外建廠,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用他的話說:“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出此下策。”
2003年,趙理隨當地玻璃器皿加工熱的大潮擁入了這個當時純利潤超60%的行業。30多個工人,一臺土窯爐,他的玻璃器皿加工廠以最簡陋的規模成立起來。由于當時經濟形勢好,加之生產原料的成本低廉,趙很快從這個小工廠上賺得了第一桶金。
一切變化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單靠出口生存的祁縣玻璃器皿加工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外訂單銳減,很多小廠開始拿不到訂單,大廠則開始接以前從來不做的小額訂單,抗風險能力差的小玻璃器皿加工企業開始陸續倒閉,僅金融危機一年,祁縣玻璃器皿企業就從峰值時的160多家銳減到不足50家。
祁縣中小企業局局長申建平說,2008年10月以后,由于企業融資難、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等多方面因素。玻璃器皿產業面臨的形勢越發嚴峻,這個時候,大多數企業只能拿到低價生產訂單,一批抗風險能力差的小企業逐漸倒閉。而此時政府又要求企業降低能耗,這意味著又是一筆大的成本投入。
2009年春節后,經朋友介紹,越南勞動力成本低,當地政府又大力招商,在越南建廠穩賺不賠。
經過幾次實地考察,他發現,越南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供電供水、稅收等優惠政策,以吸引投資,而且對于能耗高的玻璃生產行業并沒有提出任何限制要求。相比國內越來越高的勞動力成本,越南勞動力成本則低得驚人,平均一個越南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到400元人民幣,最高不過600元。
很快,趙理決定在越南距離胡志明市不遠的地方建廠,轉戰國外。
他說,玻璃器皿生產行業在國內是個夕陽產業,由于注定的高耗能特性,在國內生存的空間將越來越小。祁縣大規模玻璃器皿廠的倒閉源于金融危機,但仔細分析,沒有金融危機,這個行業也會被逐漸淘汰。
如今,他在越南的玻璃器皿公司已經有了兩個分廠,利潤相當可觀。經營模式仍然一半以上選擇出口歐美。他說:“我們現在正在嘗試著在本地銷售,和一些百貨公司、超市進行合作,內銷配合外銷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繼趙理之后,祁縣當地一些倒閉和未倒閉的小型玻璃器皿公司也開始陸續轉戰越南。據趙理透露,已經有近10家原先本地的企業和他取得了聯系,請他幫忙接洽越南地方政府協商投資建廠事宜,順便向他取經經驗技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