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非常歡迎節能改造,花錢不多,冬天卻暖和多了!” 陳新云說,她家70多平方米的房子,整個改下來,只花了約1500元。
據改造辦相關人士介紹,該小區的改造資金分別來自中央財政、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包鋼和住戶自己。每平方米260元的改造成本中,國家和自治區財政各出66元,包鋼出資118元,而住戶僅需承擔20元。
我國《民用建筑節能條例》規定,居住建筑的改造費用,由政府、建筑所有權人共同負擔。為拓寬資金渠道,近年來各地積極調動產權單位、供熱公司、物業公司、能源服務公司、居民業主等出資參與改造。如承德市由能源服務公司投資對公建進行供熱計量改造及托管,產出的節能效益由能源服務公司和用戶分享。蘭州市榆中縣供熱企業出資進行供熱計量改造,節省的熱費由供熱企業和用戶五五分成。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司長陸克華介紹,盡管各地在努力探索融資模式,但目前多是“零敲碎打”,尚未形成有效的能源投資機制。另一方面,中央財政資金是以“以獎代補”方式支出,主要是事后獎勵,很難用于項目啟動。地方財政和企業的配套資金仍然是最主要的部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包鋼這樣的大企業,能及時拿出改造資金,改造也就順利一些。對一些改造資金不足的企業,或是沒有企業依托的住宅小區,改造資金主要依賴地方財政,資金壓力仍然較大。
“現在看來,地方財政支持力度夠不夠,決定了改造進度快不快。”陸克華說。目前,在北方采暖省區中,只有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出臺了省級財政和中央財政1比1配套的財政獎勵政策,多數省級財政部門財政支持力度不足,甚至不予支持,許多省僅依賴中央財政獎勵資金推動工作,難度較大。
陸克華告訴記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期在檢查中發現,目前仍有部分地方政府沒有充分認識到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是導致配套資金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近日,河南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向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書面建議,國家應將地方財政是否為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配套資金及配套資金量多少,列入對地方政府及財政的考核指標中。專家認為,如果這一建議能實現,有助于改變財政配套不足的狀況。
●主力軍“裹足不前”
——擔憂成本增加、缺乏盈利模式,供熱企業積極性差
供熱企業是城市供暖的主體,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已經提出明確要求,凡進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實行集中供熱的建筑,供熱企業必須配合。
供熱企業應該是供熱改革的主力軍,但目前企業普遍缺乏積極性。
令供熱企業“裹足不前”的是改造增加的施工成本管理成本。供熱企業普遍反映,近年來煤炭價格迅猛上漲,供熱企業利潤已經很少,有的甚至虧損。企業很難再拿出專門資金用于節能改造。另一方面,改造投資雖然理論上可以實現回報,但周期太長,不可控的因素多,導致企業積極性不高。
同時,如果按熱計量收費,必須加裝分戶計量裝置。現行的熱價標準中,并沒有考慮這些末端設備管理成本。“熱價不改革,企業很難接受熱計量模式。”一位供熱企業負責人說。
為強化供熱企業主體責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經決定,由供熱企業承擔供熱計量和溫度調控裝置的選型、購置、維護管理以及計量收費等工作。同時,將加強對供熱企業的能耗監管,建立供熱能耗統計、監測、定額、考核等管理制度。
企業也在積極探索盈利模式。山東濰坊古倫熱力有限公司采用從節約的熱費中逐步回收投資的辦法參與節能改造,公司投資500多萬元,對濰坊市幾個小區進行了熱流量分配閥、變頻器和循環泵改造。上述項目改造后該公司每個采暖季可節約126.5萬元,預計5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資。
“供熱企業的盈利模式如果能夠推廣,有望使供熱企業變‘要它改’為‘它要改’。”武涌說,“這對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乃至整個供熱改革有很大意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