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浩浩蕩蕩,在遼闊的江漢平原東部與漢江交匯,形成一座有著3500年悠久歷史的繁華城市——江城武漢。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全市面積8569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1121萬人,GDP為16223億元。為無害化處理城市每天產生的巨量生活垃圾,2010年6月11日,武漢市建成投運了浙能錦江環境湖北省武漢市武昌
垃圾發電廠。
2020年12月,“中國垃圾發電萬里行”采攝組來到英雄的城市武漢,專訪了武昌垃圾發電廠這個英雄電廠。
武漢首家垃圾發電廠
武昌垃圾發電廠位于武漢市江夏區,占地92畝,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工程總投資3.7億余元,主要處理江夏區、武昌區、洪山區及東湖開發區的生活垃圾,采用與浙江大學聯合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異重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工藝。項目于2008年12月9日正式開工,于2010年6月11日全部建成投入試運行,是武漢市建成投運的第一家垃圾焚燒處理廠。該項目是武漢“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兩型社會”的重要建設項目,被列入湖北省13個陽光示范工程名單。
危急時刻勇擔重任
浙能錦江環境武昌、漢口垃圾發電廠在2020年武漢長達76天的封城抗疫中,處理生活垃圾共計23萬噸,占當時整個武漢市所產生活垃圾的40%,利用余熱發電7500萬度,為武漢抗疫戰役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
武昌、漢口垃圾發電廠還在整個城市醫療垃圾暴漲、處置能力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根據政府的部署要求,嚴格按照生態環境部生活垃圾焚燒廠應急處置醫療垃圾相關規范進行操作,共計處理近1000噸滅活醫療垃圾和醫院以及隔離區的生活垃圾,主要為雷神山醫院滅活醫療垃圾和院區生活垃圾,漢口地區隔離點方艙醫院滅活醫療垃圾等。
武昌垃圾發電廠專門成立由黨員干部帶頭的雷神山醫院
垃圾處理小組。醫療垃圾通過密閉的專用車輛運輸至電廠,通過消毒和全密閉的負壓艙給料進入焚燒爐,經過900 ℃高溫焚燒處理,有效殺滅病毒,切斷潛在的殘留病毒傳播問題,操作人員全程按醫療垃圾處置要求做好防護措施。
2020年4月6日,武漢雷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江夏區工作專班專為武昌垃圾發電廠發來《致謝函》,感謝電廠組織人員處置院區的生活垃圾,確保了雷神山醫院環境整潔和工作正常開展,有效地杜絕了二次污染的發生。
此外,武昌垃圾發電廠在自身抗疫物資非常短缺的情況下,還給附近村民派發口罩、防護服、生活用品等,鼓舞、堅定了村民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勇氣。
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作為湖北省武漢市建成運行的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在武昌垃圾發電廠一期項目運行近4年時間內共計焚燒處理生活垃圾180萬噸,節約填埋土地600畝,相當于一個大型填埋場的土地面積,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近年來隨著武漢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垃圾量逐步增加,根據武漢市人民政府《關于研究長山口生活垃圾處理場擴產問題的專題會議紀要》,結合武漢市垃圾處理的迫切需要,武昌垃圾發電廠制定不影響日常生產的改擴建計劃,得到了省市區街道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
武昌垃圾發電廠成功改擴建后,新增1000噸/天垃圾處理量,為武漢市經濟建設和市民生活環境改善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2010年6月——2019年12月,項目累計發電17億千瓦時,處理垃圾524萬噸。通過清潔焚燒處理生活垃圾,既解決了武漢市嚴重的生活垃圾環境問題,又節約了大量的土地資源,較好地達到了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目標,符合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政策。
探尋協調循環新道路
根據武漢市人民政府關于研究加強全市生活垃圾、建筑棄料棄土處理工作的指導精神,武漢市急需抓緊實施生活垃圾處理擴能升級,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工作精神,武昌垃圾發電廠在2017年啟動了武漢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預處理項目開工前手續辦理工作。
項目選址于江夏區金口街姚灣村和同升村交界處,毗鄰武昌垃圾發電廠西側。項目計劃征用149畝土地,投資3.6億元,在原有2000噸/天處理量的基礎上通過分選干化減量,增加1500噸/天處理規模,最終形成綜合垃圾處理量達3500噸/天。擬建設4條生活垃圾機械分選和垃圾干化生產線,將進廠垃圾經機械分選后制成固體回收燃料,同時預留500噸/天廚余垃圾處理的擴建場地。
待垃圾分類預處理及改擴建項目建成后,武昌垃圾發電廠將成為武漢首個可綜合處置生活垃圾、污泥、廚余等城市固廢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充分發揮協調循環優勢,打造城市生態綜合體,有力保障武漢市城市生態環境。
(浙能錦江環境武昌垃圾發電廠3D實景)
(浙能錦江環境武昌垃圾發電廠采訪視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