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發展"加速度"會否形成新一輪的投資泡沫?大量涌現的裝備企業步入市場會否迅速改變賣方格局,并促成大規模的行業洗牌?
強勁的風,可以將一片極其荒遠的地域變得熱鬧非凡。
甘肅酒泉,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毗臨,構成了蒼涼雄渾的西北風光。歷史上,這里因"酒"而揚名天下。西漢武帝時期,騾騎將軍霍去病大敗匈奴,于是有了漢武御酒,"酒泉"因此而得名。此后,河西平定,邊陲安寧,開通絲綢之路,遂有漢唐盛世。
兩千多年后,甘肅酒泉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灼熱的目光,但這次不是因為酒,而是因為風。
最新的消息是,6月11日,甘肅酒泉市向參加蘭洽會的客商推介了重點投資合作項目,并舉行了風電項目合同專場簽約,簽約項目42項,簽約金額達169.75億元。
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風電設備供應商、運營商和國內外各種投資力量的積極響應和迅速匯聚,很快把昔日的"酒城"變成了風力發電的逐金熱土。
截至2008年底,甘肅酒泉市年風力發電量已達6億千瓦時,成為全國五大風力發電場之一,而根據地方政府的長遠規劃,未來這里的發電量將相當于新建一座三峽工程。
事實上,酒泉的風電熱僅僅是目前中國風電發展態勢的一個縮影。
在離酒泉市不遠的內蒙古自治區,其規劃建設風電5000萬千瓦,其中蒙西2000萬千瓦,蒙東3000萬千瓦。而河北規劃在沿海和北部地區建設1000萬千瓦;江蘇規劃建設1000萬千瓦,其中近海700萬千瓦。新疆哈密東南部和北部的三塘湖-淖毛湖風區的2000萬千瓦風電場也已經規劃完畢,準備進入施工階段。
從2008年年底至今,類似的風電規劃和密集的投資消息來源于全國各地。中國風電的快速發展,在最大程度上順應并引領了整個世界新能源投資的大潮;而并起于東南西北的風電雄心也似乎正在演化為中國希望創造的又一個"綠色奇跡"。
奇跡背后亦有苦澀。
《能源》雜志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分享中國風電市場這塊大蛋糕的同時,一些投資方和企業亦深切地感受到了危機和隱憂。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在接受《能源》雜志記者采訪時直言:"風電投資不是有過熱跡象,而是已經過熱了。"
"從長遠來看,中國風電市場的開發潛力毋庸置疑,但設備制造業過熱局面已經顯現,投資者必須進一步提高風險意識,慎重投資。"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也善意地警示。
繁榮與隱憂
如果要找一個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行業,恐怕很難。但風電行業在金融危機的大潮中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擴張勢頭。
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風電總裝機容量增長一倍以上,達到1221萬千瓦,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風力渦輪機市場,增速是世界其它地區的3倍以上。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的目標。專家預測,
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中國將一路趕超西班牙和德國,至2010年風電總裝機容量有望躍居世界第二位,并提前1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目標。
中國風電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近年陸續出臺的相關政策支持。2003年,國家發改委推行5萬千瓦以上風電場的特許權招標,第一次帶動了風場的大規模建設;隨后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則用法律形式固化了幾個利益主體間的關系。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05年中國風電裝機躍增了254%,風電業迅速擴產。
2007年9月,《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頒布最終將風電投資推向高潮,其中首次明確了新能源配額概念。國家對配額制的硬性規定激發了五大發電集團投資新能源的決心,它們紛紛成立新能源公司,加大風力發電的投資。五大電力集團對風電的積極介入及獲得的主導地位徹底打開了風電久閉的投資閘門。
在業內專家看來,除了政策支持,風電的快速發展,還得益于技術上的積累進步。中國電力科學院戴慧珠教授告訴《能源》雜志記者,在過去20年中,風機效率的提高速度幾乎只有IT行業可以比擬,在這個過程中風電的價格下降了五倍,風機需要的能源消耗下降了100%,這使得風電逐步靠近了與傳統火電相競爭的條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