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國風電的突飛猛進和跨越發展顯然更多來自巨量投資的直接拉動。
"如果沒有資本的助推,很難想象一個成本在市場價之上的產業會發展得如此迅猛。"長期關注風電領域的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告訴《能源》雜志記者,僅四年時間,國有、民營和外資迅速匯聚中國風電市場,讓這個行業以最快速度建立了包括零部件供應商、整機制造商、運營商在內的一整條產業鏈,每年發展速度超過100%。這樣的聚集速度,前所未有。
在全球都在熱烈追逐新能源產業、各國都將新能源發展列入國家發展戰略之時,中國風電的快速發展固然令人欣喜;但在硬幣的另一面,過熱的風險已開始困擾這個尚不成熟的行業。根據中國電力聯合會披露的數據,去年中國擁有的1221萬千瓦風電裝機中,實現并網發電的只有894萬千瓦,這意味著至少28%的已建風電設備因各種原因而閑置。風電上網瓶頸短期內顯然難以解決。
而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曾經對風電行業發展貢獻巨大的特許權招標也似乎逐漸改變了味道。國有風電運營商為了爭搶主要風場,紛紛在招標中報出明顯低于成本的風電價格,價格最低者中標,這幾乎讓每個運營商項目未動工即陷入虧損,或者根本無法啟動項目。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風能分會的初步調查顯示,由于中國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普遍不足,盲目追求速度,全國70%至80%的風電場發電量都遠低于可行性研究時的預測水平。甚至一些匆忙上馬的風電項目原本就缺乏嚴謹的可行性研究,大部分風電運營商將長期在虧損和微利中掙扎。許多企業在火熱的投資過后,深切地感受到了隱憂與苦澀。
除此之外,質量隱患、數據造假、缺乏細致規劃、重復投資、運行管理滯后、低維護成本投入等,也成為籠罩在中國這場綠色能源革命之上的陰影。
泡沫之虞
資本的熱烈追捧,著實讓風電產業風光無限。
但沒有節制的資金推漲,會否使"金豆子"在最后的接棒者手中變成"燙手山芋"?
隨著各路資本蜂擁而入,產能隨之急速擴大,許多分析人士開始擔心,風電的"加速度"發展可能會堆積越來越大的風險,甚至出現新一輪的投資泡沫。
在絢爛題材魅力的強烈吸引下,風電上市公司股價一路上揚。相比目前市場的平均投資回報來說,風電熱浪洶涌的背后無疑是令人眼熱心跳的雪花銀。
然而,股市上的"風起云涌"似乎和當年的互聯網狂熱一樣令人無法安然處之。
"就目前的投資規模和步伐來看,不斷涌現的投資者是否隱藏著短期的急功近利?"智基創投的合伙人林霆認為,危機以來的投資高潮最終會迎來產能過剩,"風電領域已經到了擠出泡沫的階段了"。
林霆的疑問是,目前已經形成的千萬裝機容量尚且在風能不穩、并網的瓶頸中依靠政策的支持艱難掙扎,"如此多家大型風電廠,如果建好了發不了電或者送不走電,政策能支持到哪一天,投資什么時候能回收?"
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亦表示了類似的擔憂:"目前,僅風電的上市公司產能每年就以30%到50%的速度增長,到了2010年,我國風電廠商的總產能大約能達到2000萬千瓦,到時候需求也就只有1000萬千瓦,剩下的1000萬千瓦如何尋找出口?"
而對一些盲目投資行為,經濟學家謝國忠的抨擊更為激烈:"這是在趕潮流、搞概念,再盲目投資,最終會被套進去的。"
不過,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高級分析師汪劉勝則認為,包括風電在內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經歷泡沫化的初始階段,如果沒有泡沫化,那么社會資本就不會大量涌入,來支持產業發展壯大,所以目前的投資態勢亦屬產業發展初期的正常現象。
北京某大型證券投資基金經理直言不諱地表示,他個人十分看好風電投資前景,他強調,"如果說我們可以肯定風電投資有泡沫,那么就說明已經找到了行之有效且又被市場普遍認同的估值體系。但事實是風電作為新興產業,其技術、盈利模式都處于起步階段,任何一個投機構都不能確信自己已經找到令人信服的估值方法,因此,目前的泡沫之說應該是典型的偽命題"。
"風電設備制造業在中國還只是起步階段,隨著產業的發展成熟,市場空間肯定會得到大規模釋放;而且,國際市場的空間也是充滿彈性的。"溫州一家機械制造企業的老板陳先明對市場容量并不擔心。
陳先明還認為,對風電產業投資是否已過熱應該放在國家戰略的高度考慮,"我國政府已經將發展清潔能源納入國家戰略,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相對于其他清潔能源,風能的開發利用最具產業化前景。"
但國泰君安替代能源策略研究團隊指出,替代能源板塊的估值壓力需要時間來消化。短期股價已經基本反映一定的利好預期,一旦未來不能出臺顯著的超預期政策利好,則當前的股價很難支撐。轉折年?
泡沫之說尚需時間來定論,但目前風電投資如火如荼的整體走勢表明,各種關于風險的爭議,以及一些企業的現實窘境都難阻各路投資者對風電的熱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