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逐新能源汽車發展先機,被眾多國內整車以及零部件生產企業視作集體崛起的最大希望,但由于自主創新基礎仍十分薄弱,打算搭上這趟快車的眾企業在新機會面前恐將錯失良機。
上周三,在一場主題為“突破關鍵瓶頸、促進產業發展”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與電機發展與應用國際研討會”上,工信部工業司協調處李萬里明確指出,關鍵部件的產業化、基礎原材料的國產化,是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和瓶頸所在。
“目前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沒有產業化基礎,以現在的能力很難達到2011年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售的比重達到5%的目標。”李萬里對此表示擔憂。
艱難的產業化
自從工信部出臺了新能源汽車最新一版的準入規則,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進一步明晰。規則規定,從今年7月1日起,以鎳氫電池生產的混合動力乘用車被歸類為成熟產品,允許在全國范圍內銷售使用。這個消息對于安徽合肥某生產鎳氫電池的科技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我們公司是江淮汽車的鎳氫電池供應商,通過不斷研發,普通鎳氫電池續航能力不足等問題已被我們攻克,公司打算進一步加大生產能力。”該公司一位高姓工程師如是說。
事實上,不只是眾多受政策關照的鎳氫電池企業感到興奮,國內生產鋰電池、動力電機的大小零部件企業早已摩拳擦掌,因為一個再好不過的機會就在眼前,根據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到2011年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售的比重達到5%的目標,即便按1000萬輛計算,至少也應達到50萬輛,因此業內一致認同,在未來3~5年,新能源車關鍵零部件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至少從目前來看,扎堆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企業已星羅棋布,僅廣東一地就有100多家做鎳氫電池的私人企業。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投資15億元建立的鋰離子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項目,4月份剛剛落戶天津西青區。除此之外,北京、重慶、上海、武漢、吉林、濟南等地也都拿出了龐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的計劃。
但一派繁榮的背后卻難掩零部件產業化程度不足的危機。李萬里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對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問題頗為擔憂,“動力電池、電機的產業化、基礎原材料國產化這兩個領域,因為沒有產業化基礎,以現在的能力很難達到產業規劃中的目標。”
他認為,尤其是基礎性材料,雖然國內資源很豐富,但是像磷酸鐵鋰這樣的基礎性原材料,主要渠道還是依靠國外,基礎性原材料的國產化是產業化的重要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