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南祁東縣白地市鎮白地村棗園里鮮紅的棗子壓彎了枝頭。22日一大早,300多人涌進棗園,這個說“我要50斤”,那個說“我要100斤”,棗園主人曾建新忙得鼻尖上冒出了汗珠。
曾建新今年36歲,1988年畢業于湖南省林業專科學校,原來在祁東縣林業局工作。他丟了鐵飯碗去種果樹還得從1989年說起。
那年曾建新被下派到農村搞農業開發點,60畝葡萄剛種下去,他就被撤回來管人事,結果,由于管理沒到位,葡萄園毀了,為此他對農民深感愧疚。1994年,曾建新經過深思熟慮停薪留職,開始創建他的水果生產基地。他賣了集資房,又動員父母拿出了多年的積蓄,東挪西湊了10萬元,以每年7000元的租金租賃了鳥江鎮富塘村湘屏洲上的60畝荒灘,租賃期為20年。
1995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九,曾建新從浙江買回4000株歐美雜交良種藤稔葡萄苗。農歷大年初六,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曾建新租了一輛農運車,卷起鋪蓋和鍋碗瓢盆,載著果苗來到富塘村。那時的湘屏洲還是個雜草叢生的荒島,是村支書陳營生親自撐著一條小船把他接上島的。
曾建新在一間土房里安了家。沒有幫手,他自己動手除草、整地、澆水,到幾公里外的鎮上挑大糞,雙手打滿了血泡,結上了厚繭,身上不知脫了多少層皮。在荒島上,飲水、吃菜都十分不便,有時一塊酸蘿卜、幾個咸辣椒就是一餐下飯菜。最難熬的還是孤寂,只能借助音樂和書籍來排遣,曾建新覺得自己像魯濱孫一樣。他在荒灘上栽了許多楊樹、玫瑰、烏竹,要把這里變成自己的“樂園”。
春播秋收,20畝葡萄當年掛果。摸著一顆顆乒乓球大小的紫色葡萄,曾建新哭了。那一年僅葡萄的收入就達到20多萬元。第二年,他的葡萄發展至30畝,畝產超過1000公斤,收入30多萬元。3年間60畝荒灘也變成了綠洲。
一開始,周圍的村民對曾建新的成功多持懷疑態度。有個膽大的農民叫熊德富,學著曾建新試種了0.6畝葡萄,當年收入竟有3500多元。這年冬天,富塘村農民調出近300畝地和曾建新學種葡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