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陽丹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暫時不用承擔強制碳減排義務,但從中央政府的政策到各地方政府積極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不難看出,碳交易在中國已漸行漸近。不過,在全國性碳交易規則缺失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搶先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很可能帶來標準不統一、交易量低迷以及買家嚴重缺失等問題。
碳交易漸行漸近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升級在即。從今年3月開始,全球有航班飛至歐盟的航空公司都必須向歐盟提交監測報告,以換取免費的碳排放配額。而從2012年1月1日起,歐盟將對進出歐盟以及在歐盟內部航線飛行的航空公司規定二氧化碳排放限額,所有在歐盟境內機場起降的航班全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將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
外在壓力和國內節能減排的需求,都使得碳排放權日益成為我國官方高度重視的話題。2010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首次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此后,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決定》解讀中再次重申要建立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體系。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其中,碳排放權交易將是市場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透露,國家發改委將盡快出臺《自愿減排交易暫行管理辦法》,建立自愿碳排放交易注冊登記系統,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探索碳排放權交易,5年內在部分行業和省份試點推出碳排放權交易。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官員也表示,行政手段節能減排一直是治標不治本,今后要在碳交易和碳稅上想辦法。
為積極探索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強度、推進綠色發展的做法和經驗,我國首先在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市開展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試點工作。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通知,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要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全面納入本地區“十二五”規劃,研究制定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低碳發展規劃。
業內人士認為,首批試點地區分布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在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等各方面都有差異,這將有助于積累在不同地區推動低碳綠色發展的有益經驗。
各地搶灘碳交易所
中央政府對碳交易的態度越來越清晰,這讓各地方政府也躍躍欲試。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推進碳排放強制交易,雖然推進力度會較溫和,但市場空間無疑是巨大的。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統計,2010年全球碳排放權交易成交額同比增加了5%,達到930億歐元,合1200億美元。更有專家認為,碳排放權未來將超過石油,成全球交易規模最大的商品。
中信證券碳投資與碳市場首席科學家唐人虎則表示,盡管目前歐盟的碳交易市場最成熟,美國的自愿碳交易行業也很發達,但中國是碳交易潛力最大的國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