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首家生產電動自行車的企業———寧夏艾力特車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清點裝配好的電動自行車。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產能過剩 標準缺失 政策風險
去年年底,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的國家標準之爭在社會上引發了一場不小的波瀾,一些電動自行車生產企業經濟效益因此受到影響,今年年初一度陷入訂單驟降、員工情緒不穩的困境。就在廠家彷徨不安時,電動摩托車“新國標”被叫停。今年3月底,還沒等企業回過神來,電動自行車又進入了部分省市的“家電下鄉”補貼范圍,一時間又供不應求。短短三個月時間,電動自行車企業經歷了“悲喜兩重天”。
日前,記者在被稱為全國第四大電動自行車產業基地的山東沂南縣采訪時發現,由于電動摩托車新國標暫緩實施和電動自行車進入部分省市“家電下鄉”的補貼范圍,大多數企業已走出前一階段的低谷,市場行情的回暖甚至使一些準備不足的企業出現招工難的現象。
不過,一些基層干部和企業人士仍然擔憂,他們認為產能過剩、低價競爭和標準缺失等問題已經嚴重制 約 了 電 動 自 行 車 產 業的健康發展,期望國家盡快對此進行有效的引導和規范。
電動自行車成城鄉群眾首選出行工具
電動自行車作為新一代便捷交通工具,受到了群眾青睞。記者在山東一些縣市采訪發現,目前電動自行車的普及率已經超過傳統自行車,在一些農村地區甚至把電動自行車作為結婚的必備陪嫁品。
據記者調查,多數購買電動自行車的消費者都是基于兩大原因:一是電動自行車成本低,價格適中,方便充電。如摩托車每百公里的耗油約3公升,花費有15元之多,而電動自行車耗電約1度多,花費約0.5元錢,兩者相差近30倍。摩托車保養換件支出較高,電動自行車除少許電費外,其余幾乎為零;二是電動自行車不需上牌,不辦證,不買保險,而機動車上路必須牌照齊全,且要購買保險、耗資大、手續繁,因此消費者更愿意選擇電動自行車替代摩托車。
澳柯瑪新能源電動車有限公司是山東省最大的電動車生產企業,公司副總經理楊新懷說,我國電動自行車產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銷售市場已經從大城市向縣級城市和廣大農村轉移,而且這一市場才剛剛啟動,未來的前景非常廣闊。
根據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統計,目前全國電動自行車的保有量超過1.2億輛,而且每年仍以2000萬的速度遞增,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把電動自行車作為出行的首選工具。
產業發展遭遇政策性風險
雖然電動自行車具有“經濟、便捷、節能、環保”四大消費特性,符合國際發展低碳經濟的潮流,但這一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很大的政策性風險。
沂南縣電動車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孔慶德說,近幾年電動自行車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由此也帶來了不少交通問題和安全隱患,因此像廣州、海口、福州等大城市都已經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