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成,地道的順義人。他有一個很響亮的身份:燕京啤酒集團董事長。
30多年前,他參加工作的第一天就當了官——班長,管28個人,一個月掙17塊錢。工作的第七天,他就升了官,成了排長,管36個人。那時的他一說話臉就紅。現在,他管3.5萬人。
燕京啤酒剛創建時,產量只有1萬噸,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401萬噸,市值230多億元,位居中國啤酒一線巨頭之列。
4月26日,燕京啤酒(000729)即將公布一季報,此前的3月27日,董事會通過了2007年度分紅方案,每10股派1.5元的回報讓很多買入中石油的股民羨慕不已,隨著夏季及奧運消費旺季的來臨,燕京啤酒的投資回報再次激起資本市場的強烈想象,但誰也沒有想到,1997年上市前夕,燕京啤酒登陸A股市場的計劃險些夭折,李福成永遠也忘不了自己在證監會痛哭的瞬間。
雖然平時說話時和顏悅色,但李福成骨子里是個不達目的不死心的人。
在中國排名前十的啤酒企業中,唯有燕京一家沒有外資注入。在這個資本為王的時代,為加速企業壯大,李福成也想到過合資。10多次的談判經歷讓他意識到,不管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都只是手段,唯一的目的是看對燕京的發展是否有利,沒有合資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而目前,燕京正走在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上。
關于合資不會關閉大門
大概在1992年前后,那時北京有8家啤酒廠,其中7家都被外資控股。尚處在發展期的燕京走上了十字路口,是合資還是自己發展?李福成也考慮了引進資本,但后來的談判讓倔強的他改變了念頭。
可能誰也想不到,1家在20多年前還用平板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推銷產品的企業,今天已經是中國啤酒行業的領軍者之一。
28歲那年,年輕的李福成來到了燕京(時稱“順義啤酒廠”,1980年成立時是順義縣政府下屬的年產1萬噸的小啤酒廠),出任第一副廠長。此后的26年間,除了出差,他每周有6天保持上早班,從早上8點開始,每天的碰頭會幾乎從不缺席。“我的身體里流的一半是血,一半是啤酒。”一句小小的玩笑,卻是他對自己的事業全身心的投入。
上世紀90年代,國外資本開始進軍國內啤酒行業。大概在1992年前后,那時北京有8家啤酒廠,其中7家都被外資控股。尚處在發展期的燕京走上了十字路口,是合資還是自己發展?李福成也考慮了引進資本,但后來的談判讓倔強的他改變了念頭。
僅在1992年到1996年間,和燕京啤酒談過合資事宜的企業就有10多家,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他還清楚地記得在1993年,他托人找到一家國際大公司。對方一來就說,這兒有一個表你們先填一下。李福成一看,表格共有95項,涉及生產、技術、財務、市場、品牌等問題事無巨細,都給列全了,的確是內行中的內行。
那種感覺,好像把自己出賣了似的。李福成說,談判應該有個公平的前提,“要是這樣的話,那你也得給我填一個”。對方當然不答應。
與這家國際公司相比,燕京確實是小企業,但對方在談判桌上的強勢姿態讓李福成頗感不爽,“不能剛一見面就把所有底細交代給人家吧”,談判告吹。
還有一次,來了一家澳洲的啤酒公司。與前次相比,雙方的談判進行得比較公平,但一問起周邊各競爭對手的市場狀況,對方口氣大得要命,一張口就是“把它吃掉”,完全不顧正常的市場環境。那次的談判經歷,對李福成刺激非常強烈。
“要把合資當成目的就錯了。”李福成說。從幾次談判當中,他發現都是不利于公司發展的,燕京自然沒有走上合資的道路。
后來有一位其他公司的老總問李福成:“我佩服你的膽量,但我懷疑你的結果。燕京紅旗能打多久?”由于那時候燕京還沒上市,對于紅旗能打多久,說實話,李福成心里也沒底。但他認準的是,這場商戰不亞于甲午海戰,既已參戰,投降一定沒有出路。“從后來的結果來看,說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
華潤雪花聯姻SAB,青島啤酒引資A-B……在國內前十強的啤酒企業中,只有燕京還保持著“純中國式”的資本結構。“燕京不會關閉合資的大門。”李福成說,引進外資的目的是一定要促進燕京的長期快速發展,如果有這樣的效果,哪怕明天就合資也不成問題。
關于上市被“扣”證監會
這一哭反而起到了效果,在場人員被他的真摯感動了。當時就有一位領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說,老李啊,現在咱們不討論燕京能不能上的問題,而是討論怎么上的問題。
李福成有一段時間睡不著覺,那是在1995年的4月份。
在合資計劃失敗之后,燕京啟動了自主擴張戰略,但發展受到了資金的嚴重限制,甚至于當時連買原材料的錢都沒有了。難道是當初的決策有失誤?李福成那時候感覺到實在是太難了,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覺,他望著天花板,想著誰能幫幫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