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24日表決通過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在霧霾頻現、水土污染事件頻發的背景下,新環保法的問世標志著重典治污時代來臨,環保行業發展有望換擋提速。
長期以來,國內污染大戶“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一些地方政府環保責任意識淡薄,導致污染治理成效不佳。其中重要原因是缺乏法律層面的約束力。
此次審議通過的新環保法,最大特點是針對問題突出環節設置一系列“重典”,包括針對污染企業的罰款上不封頂,且可按日連續處罰;針對地方政府明確其肩負的環境監管責任及問責條款,針對社會公眾提出加大信息公開力度以提高環保事業的社會參與度等。可以預見,在重典治污下,環保行業的市場驅動因素將更趨明確,環保行業的政策紅利將迎來較長時期的釋放期。
首先,更具針對性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將陸續出臺。其中,將對當前迫在眉睫的霧霾治理、飲用水安全保護及土壤重金屬防治等熱點問題制定法律條款。據了解,各細分領域的法律將更具指導力,例如大氣污染防治法將明確地方政府的區域環境質量責任,促其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加強霧霾治理聯防聯治;土壤污染防治法將明確污染土地的修復主體責任,特別是其中爭議最大的歷史遺留場地的責任主體認定等。
其次,隨著環保法及大氣、水和土壤等各細分領域的污染防治法規相繼完成修訂或出臺實施,配合當前政策主管部門主導的各項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今后兩年陸續啟動制定的“十三五”相關規劃,環保行業發展的政策驅動力將更加強勁。
最后,污染違法成本的加大對于“三高”行業企業來說,除短期內能倒逼其加大治污動力外,長遠來看有利于環保成本逐漸內化為企業的經營成本。一旦污染防治與原材料一樣被列入企業的常規成本核算體系,企業的環保需求則能夠真正釋放為對應的環保治理產業市場空間。同時,未來推廣應用高效經濟的節能環保技術將可能真正轉化為企業技術革新的動力,進而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環保行業的發展與法律、政策、監管機制等息息相關,新環保法的實施,以及后續相關領域法規的出臺,將奠定環保行業長期快速發展的堅實基礎,環保板塊有望迎來新一輪整體估值再提升階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