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率達到50%之后,是國際公認的水污染危機的高發期,污染高發期也是治理水污染的關鍵期,更是修復水生態的關鍵期,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將會付出極為高昂的治理代價。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
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全球氣候變化,兩方面因素的疊加會造成更為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2011年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3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僅1700立方米/年,按照聯合國定義屬于水資源緊張國家。
同時,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多東少,夏多冬少;富水的地方(如西南的河渠和西北的河渠)往往是人口稀少、經濟薄弱的區域,缺水的地方(如海河、黃河、淮河區域)往往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區域,水資源和用水矛盾更加突出。
發達國家普遍對長距離調水加以限制
水資源總量不足,人均水資源嚴重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污染問題嚴峻,是我國的現狀。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城市建設高速發展曾一度帶來用水量突增、水資源緊張等問題,許多地方采取外部調水的辦法,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引漢濟渭等。
遠距離、大規模的調水對調出地水生態破壞問題越來越嚴重,而調入水與當地水成分差異導致自來水管水垢溶解析出,所形成的新污染更是一大難題。因此,長距離調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困境。
其實,發達國家也走過彎路。
澳大利亞30年前實施了南澳墨累河調水工程,導致整個南澳三角洲出現了水生態植被退化、濕地破壞、土地鹽堿化和物種消失等問題,所造成的損失已經遠超調水所得利益。為此,澳大利亞進行深刻反思,不再以“只利當代、不利長遠”,“上游受益、下游受損”的方式調水,著力修復生態。
上世紀60年代,紐約市水資源嚴重短缺,最初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從新澤西調水,工程預算超過100億美元,由于工程投資巨大,且新澤西州民眾反對,工程沒法實施。最終,紐約市采納了給排水專家的建議,市政府拿出補貼,將紐約市一次沖洗水量10多升的抽水馬桶改為6升,經過11年、累計投入不到3億美元的改造,人均日用水量下降14%,水危機得到緩解。
發達國家普遍對長距離調水加以限制,尤其是對跨流域的調水。我們應該盡早汲取教訓。
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在城市化進程達到中期以后,城市生活用水量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大幅度的增加;從我國城市近年來發展規律來看,我國城市用水量已經趨向穩定,并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與國際經驗的規律一致,水量型缺水的水危機已經顯著緩解。
調水本質上是“拆東墻補西墻”,缺多少調多少,是水資源在不同地域間做加法。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做乘法。相信有更經濟且對生態環境影響更小的解決方案可以替代長距離調水,相信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有能力解決自身水資源短缺問題。
開源節流,全面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解決城市水安全,必須全面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建筑是城市的基礎性單元,城市節水必然要從建筑抓起。
從我國城市家庭生活用水的類別看,污染程度較重的廁所污水和廚房廢水等“黑水”,占了近一半。污染程度較輕,經簡單處理可就地回用的洗衣、洗浴等“灰水”,占約40%。
如果能“黑灰分離”,將“灰水”收集起來,經簡單處理再用于沖廁,就可節約近30%的家庭用水。以北京為例,假如1/3的建筑能做到這一條,再加上雨水收集利用,就可以取代近3500億投資的南水北調工程。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我國每年處理的城市生活污水近400億立方米,通過污
水處理再利用于工業、市政雜用、景觀、生態補水和灌溉用水,可以節約大量新鮮水的取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每提高10個百分點,就相當于增加水源地供水量8%。
城市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值得重視。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建立雨水收集系統,主要在公共廣場、建筑的地下室廣泛裝備雨水收集器具,可以使水資源使用量提高30%以上。二、從建筑、廣場、公園等城市空間收集雨水,減少雨水直接流入下水道的水量,可以大大地減緩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緩解城市內澇的程度。三、可以解決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問題。(編者注:即可以避免雨水將街道路面污染物直接沖入河道,進而造成水體污染。)
以北京為例,年降雨量約600毫米,如果能收集其中20%加以利用,市域內1800平方公里建成區就可以形成2.2億噸的水資源,相當于北京市供水總量的14%,可解決北京市用水缺口的1/3~1/2。
我們不妨從經濟性和綜合節水兩方面算兩筆賬:建筑雨水收集利用,模塊化裝置的投資約2000元/噸,運行成本不到1元/噸;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噸水投資約2500元,運行成本只有1~2元/噸。以山西省萬家寨調水工程為例,在上世紀90年代其噸水投資就已高達3000元/噸,運行成本更是達到8元/噸,而且還不包括調水工程帶來的生態和社會成本。
通過城市節水、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降低管網漏損等手段,可至少提高城市水資源潛力15%以上;通過城市的污水處理與就地回用、雨水的收集利用、海水淡化等措施,可至少增加城市的供水量15%以上。
若占全國水資源量61%的農業用水也大力推行節約措施則潛力更大(我國農灌有效利用系數僅0.51,而發達國家已達到0.7~0.8),假如農業節水10%,城市水資源緊缺就能大大緩解。
污染高發期是修復水生態的關鍵期
雖然《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近年來Ⅰ~Ⅲ類水體比例在增加,劣Ⅴ類水體比例在減少,但據住建部連續8年對35個大中城市的自來水廠水源的原水檢測結果表明,達到Ⅱ類水體標準的水樣數量比例由2002年的24.8%下降到2009年的8.6%。可見我國水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水污染導致的水質型缺水正是威脅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城鎮化率達到50%之后,是國際公認的水污染危機的高發期,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水污染事件也呈高發態勢。污染高發期也是治理水污染的關鍵期,更是修復水生態的關鍵期,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將會付出極為高昂的治理代價。應該通過發展理念、市場機制、科學技術、法律政策等多管齊下,多種手段巧妙組合、靈活應用,提高用水效率,解決城市水安全問題。
在發展理念上,一要整合先進適用技術,將城市安全用水、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能源回收與利用、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綜合利用起來。二要從傳統的大引大排轉向生態修復,從調水沖污、釋污轉向恢復當地水體的自凈功能,恢復水生態。三要從過去以需定供的不科學用水模式轉到以供定需的節約用水模式。四要從涸澤而漁的粗放式發展,轉向水資源多次利用的健康循環。
從市場機制上,要進一步完善水價機制,從計劃的定額管理,轉向超定額加價、階梯水價調節,充分調動企業單位、市民群眾行為節水的積極性。
從技術措施上,要加強開源節流,大力開展城市節水,加強建筑節水和雨水、海水等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廣泛采用新技術、新辦法,嘗試新思路,開展新實踐。從法制角度上,要加強立法,提高全社會的節水意識和行為。
糾正大引大排、調水釋污、以需定供、涸澤而漁的錯誤治水理念,發揮水系自然生態的自我
凈化能力,大力開展節水工作,才是應對中國城市水安全問題的解決之道。相信中國能走上科學高效、低成本、可持續的道路提高用水效率,解決城市水安全問題,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
(根據仇保興在第八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上發言采訪整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