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色的江面上,五六只白鷺時而輕掠水面,時而在半空滑翔。偶有一兩只略感疲倦,停歇在岸邊圍欄的方形石柱,梳理著羽翅,絲毫不理會經過的路人。石柱頂的斑斑白色印跡,是發干的鳥糞。
十多年之前,這里曾淪為垃圾漂浮、污水泛黑、惡臭熏天的排污溝,河岸兩側是密集狹窄的棚屋,和磚墻內工廠凸起的煙囪。
臨湖小區邊,白色條幅鋪就開來,原本并不相熟的青年,因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為已經萎縮、將再度被填埋的湖泊抗爭。
而這一切都跟兩個字有關:濕地。
日漸消逝的城市水泊
沼澤、湖泊、河流、水庫、池塘等等,根據《濕地公約》的定義,這些均被納入“濕地”的范疇。
自李冰都江堰魚嘴“二八分水”的創舉而始,成都因水而興,“翡翠項鏈”環抱二城,干渠溝脈交錯,二江支流橫貫東西,湖泊堰塘星羅棋布,蓉城市井,“家家流水,戶戶炊煙”。
如今的城區中心,熙攘的天府廣場所在地,曾經是一個方圓數十公頃的天然湖泊。
最近的二三十年,城市化進程的大幅加速,成都城區面積不斷拓展,從一環、二環、直至三環而外。道路的延伸、樓房大廈的拔地而起,市政工程的興建,有限的土地資源日趨緊張。不可避免地,成都陷入了“城市建設的周期率”——建設最盛,亦是破壞最深之時。
到上世紀90年代成都治水之時,城中大小池塘已被悉數填埋,河流數量急劇減少。原本每平方公里1.22公里的河網中,自然河流或被填埋、加蓋,或被截斷、改建,淪為生產、生活污水的下水道和雨季時節的泄洪溝。
河流治理使成都贏得“最佳人居”的美譽,綠地得到恢復,新建了一批生態公園,部分河流“重見天日”。
但有限的成就難掩嚴峻的現實:2005年,由成都市水利專家陳渭忠、市水利局負責人組成的專家調查組,對成都鳳凰河、摸底河等百余條河流狀況進行調查,得出三環內52條河流瀕臨死亡的結果。
陳渭忠指出,以2002年的數據分析,成都中心城區濕地面積已下降到2.2%左右,成規模的天然沼澤濕地已幾近消失。
迫在眉睫的保護條例
城市的天然濕地在人為破壞下幾近消亡,野外成片的大型濕地同樣岌岌可危。
位于川西北的若爾蓋草原,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濕地,黃河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一塊塊沙地,如同傷疤在綠色中蔓延,草場沙化面積在以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遞增。
旅游勝地九寨溝,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同樣面臨局部地段水量明顯減少,海子(湖泊)枯竭,瀑布水量萎縮的問題。
根據國家濕地辦的相關資料,目前我國濕地正遭受四大威脅:農田開墾、資源開發等活動對濕地的蠶食,濕地面積大幅減少、萎縮;濕地環境污染、質量惡化、功能消減;生物多樣性降低;泥沙淤積、水土流失導致濕地面積減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