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沙漠發布一份最新報告稱,中國物質消費量已遠遠高出世界上其他國家,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不過中國的資源效率提高幅度也同樣世界領先。
報告稱,不斷富裕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消費國,物質消費量是美國的4倍。
“1970年-2008年期間,中國的人均物質消費量已經從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增長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報告主發布人、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劭鋒說。
這份名為《中國資源效率:經濟學與展望》的報告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研究的結果,旨在通過深度分析中國的資源利用模式、資源效率、溫室氣體排放等來量化中國的環境壓力。
報告稱,由于中國在城市基礎設施、能源系統、制造能力等領域的大規模投資,使中國人均國內資源消費量增長速度幾乎是整個亞太地區增長速度的2倍。
以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來衡量,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已經從1970年的31%上升至2009年的95%。化石燃料的絕對消費量增加了7倍多,年均增長5.3%。其中,煤炭供應增長最快,其占一次能源總量的比重由49%上升到67%。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此間召開的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說,建筑業能耗約占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5%,隨著建筑市場的發展,這一比例還將穩步增長。
“不過,在中國國內的物質消費中,有大約20%的物質消費用于生產最終供境外消費的商品。”陳劭鋒說。
經濟增長使得中國人物質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也因資源的開采、加工和利用大大增加了環境壓力。
“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一樣,如果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經濟模式轉型,不僅需要在資源節約型的基礎設施領域,諸如綠色建筑和公共交通領域,而且也需要在人力資本和治理能力領域開展大規模投資。”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說。
事實上,中國一直致力于扭轉這一尷尬局面,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目前的成績也相當好。
聯合國發布的這份報告稱,1970年至2009年間,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以年均3.91%的名義速度下降,中國能源效率的提高速度遠高于世界0.68%和亞太地區0.13%的年均增長速度。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警和評估司司長皮特·吉爾魯斯說:“中國能源效率的提升速度在過去的40年里快于世界任何地區,通過精心設計公共政策把經濟發展目標與環境目標整合起來的努力是世界領先的。”
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手段來強化資源節約和保護,包括激勵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應用,設置建筑行業節能目標等,中國還是首批將循環經濟作為經濟和產業發展新范式的國家之一。另外,中國還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
盡管邁出了積極步伐,但是報告也指出,中國目前能源效率的提高本身還不足以穩定環境壓力。中國在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尤其是水和廢棄物問題。由于缺乏技術、資金和人力資本,政策實施的執行力較差,監測能力也明顯不足。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建議,中國應開發國家指標體系以便政策制定者能衡量其政策的有效性,并加強當地政府實施和執行政策的能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