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電力消耗和節電潛力,促使工信部下大力氣實施電機能效提升計劃。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電機能效提升計劃(2013-2015年)》發布后,為使企業認識到電機節能改造的重要性,工信部已對全國各地多家企業進行培訓。為推動該計劃順利實施,工信部希望培育一批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探索更符合市場需求的運作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起步于全球上世紀70年代中期
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一種基于市場的、全新的節能新機制--"合同能源管理"(簡稱EPC)在市場經濟國家中逐步發展起來,而基于這種節能新機制運作的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在國外稱ESCO,在國內簡稱EMCo)的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國、加拿大,合同能源管理已發展成為一新興的節能產業,一般向客戶提供能源審計、節能改造方案設計、施工設計、節能項目融資、原材料和設備采購、項目施工、安裝和調試、設備運行、保養和維護、節能量監測、收回投資和利潤一系列節能服務。
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實質是一種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投資方式。這樣一種節能投資方式允許用戶使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工廠和設備升級,以及降低目前的運行成本。能源管理合同在實施節能項目投資的企業("用戶")與專門的盈利性能源管理公司之間簽訂,它有助于推動節能項目的開展。在傳統的節能投資方式下,節能項目的所有風險和所有盈利都由實施節能投資的企業承擔;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一般不要求企業自身對節能項目進行大筆投資。
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行會影響八個重點高耗能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冶金、焦炭、電石、煤炭、玻璃、電力行業。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1997年登陸中國
1997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登陸中國。相關部門同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開發和實施了“世行/全球環境基金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在北京、遼寧、山東成為了示范性能源管理公司。運行幾年來,3個示范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項目的內部收益率都在30%以上。項目一期示范的節能新機制獲得很好的效果,即以盈利為目的的3家示范EMCo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運作節能技改項目很受用能企業的歡迎;所實施的節能技改項目99%以上成功,獲得了較大的節能效果、溫室氣體CO2減排效果和其它環境效益。鑒于此,國家發改委與世界銀行共同決定啟動項目二期。
2003年11月13日,項目二期正式啟動。在中國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設立世行項目部為中小企業解決貸款擔保的難題,并專門成立了一個推動節能服務產業發展,促進節能服務公司成長的行業協會--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
2010年4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發改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印發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從政策上、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由2000年的3家,發展到2013年通過國家發改委備案的有3210家,其中含第一批第二批取消的32家。
我國已發布《合同能源管理技術通則》
針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為規范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合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已經發布《合同能源管理技術通則》的GB國家標準,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實施。
同時,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起草的《節能量測量和驗證技術通則》國家標準,已于2011年12月通過審查,將實施,該技術通則主要是解決節能量的計算問題。
另外,針對過去幾年合同能源管理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正實施通過有經驗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檢測、審核節能量,防止結算出現糾紛,審核標準也在進一步出臺的過程中。
截止2012年我國節能服務從業人員突破40萬
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已達4175家,從業人員突破40萬人。但是這個行業現階段仍然存在技術創新不足和企業競爭實力偏弱的難題,現階段節能服務企業產值超過10億元的只有6家,超過5億元的有18家,超過1億元的有83家。
2012年,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已經從2011年1250.26億元增長到1653.37億元,增長32.24%;合同能源管理投資從2011年412.43億元增長到557.65億元,增長35.21%。全年實現節能達1828.36萬噸標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4570.9萬噸。
《2013-2017年中國合同能源管理(EMC)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到2015年,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將力爭發展到200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約20家,節能服務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累計實現節能能力6000萬噸標準煤。
此外,國家還將建立全方位環保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具有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和維護管理一條龍服務能力的總承包公司,大力推進環保設施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扶持環境咨詢服務企業。預計到2015年,環保服務業產值超過5000億元,其中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超過50家,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及電力行業煙氣脫硫脫硝等領域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占全行業的比例大幅提高。
觀念束縛我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實施
盡管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實施在中國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并且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的發展,依然存在許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觀念束縛
當前節能降耗還沒有成為某些高耗能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自覺意識,仍然有不少的企業為了一己私利,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節能降耗意識較弱。在法律制度方面還沒有形成和確立節能投資激勵機制和企業節能激勵機制;缺乏具有一定強制性的政策法規,影響EPC產業的發展。很多誠市尚缺乏系統性的適合本地市場的財務管理、財稅減免、金融支持、政策性獎勵等法律法規。政策落實缺乏時效性。與節能服務產業相比,很多城市尤其是二三線小城市對EPC國家政策的貫徹執行還不夠及時;獎勵資金申請流程繁瑣、不規范。
技術與人才制約
由于中國的合同能源管理事業才剛剛起步,許多人對合同能源管理的了解不夠,業務規模和從業人數還相對不足,尤其缺少技術過硬,專業本領強又會控制風險,還能與人溝通的復合型人才非常困難。能源服務行業的薪資待遇標準不確定,薪資是不具有吸引力的,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
資金壓力巨大
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需要先墊付資金,隨著實施項目的增多,資金壓力不斷加大,如果沒有融資支持,公司發展就會難以為繼。同時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產出周期長,大項目一般在投入幾年以后才會有回報,企業要進行后續投入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由于中國合同能源管理行業不規范,大多數ESCo還處于發展階段,缺少較高誠信度,銀行資信等級較低,申請貸款及擔保程序繁瑣,ESCo貸款比較困難。
信用評價體系不完善致誠信障礙和商業風險大
一般來講,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節能技改的項目周期較長,利益分期回報。節能服務公司普遍擔心在節能改造項目結束后用能單位是否會有其他的變故影響支付能力。在社會誠信和商業誠信相對缺失、司法成本偏高、體制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節能服務公司承擔一定的商業風險,如果遭遇惡性惡意毀約不履行承諾的案子就會對節能服務公司尤其是小型的節能服務公司運營造成困擾,影響其運轉。某些ESCo片面追求利益,為拿項目盲目保證節能量,損害業主利益,破壞了節能行業的行風;一些城市又缺乏權威的節能量審核機構,發生糾紛仲裁困難、造成企業負擔。(本文資料參考來源:中國證券報 百度百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