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汽車市場分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對車訊網編輯表示,新一階段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最快將于本月末出臺。他提到,新的政策將作出較大的調整,但并未透露調整的具體方向。
事實上,在今年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新的補貼政策將按照節油效果分為16檔。雖然具體細節仍不可知,但已然與上一階段的補貼方式差別較大。
也有業內專家表示:“這種機制的好處在于,不是由政府來指定技術路線,而是在同一個平臺上,由技術和市場的互動來做選擇,由消費者投票,而且也有利于符合市場的新技術路線的出現。”
可以預料的是,此前大力推動純電動汽車的局面將出現扭轉,補貼傾向于純電動的局面可能會改變。
百億補貼 電動汽車發展仍緩慢
在前三年的“十城千輛工程”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雙重政策的推動下,試點城市和企業紛紛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由于補貼政策傾向于純電動汽車,所推出和投放的新能源汽車以純電動汽車為主。
另外,政策除了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強迫”汽車發展新能源汽車。去年國務院發布印發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規劃明確,現有汽車企業實施改擴建時要統籌考慮建設新能源汽車產能。
乘用車方面,比亞迪瞄準公共交通領域推出了e6電動汽車,江淮則陸續推出了三代電動汽車,通過“定向購買”的模式售出了近四千輛。而眾泰,海馬等車企也借新能源補貼政策的東風,上馬電動汽車,并分別在杭州,海口進行純電動出租車示范運營。
北京,深圳等城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嘗試多模式發展。以北京為例,分別在延慶,房山等區縣進行純電動出租車示范運營,另外還采用換電模式運營出租車,純電動環衛車也已投放了數千輛。
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投放背后依靠了巨額投入作為支撐。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編輯,中央加地方投入的資金已近百億。
杭州市是“十城千輛”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雙試點”城市。該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央財政3年共向杭州預撥3.6億元用于發展新能源汽車,截至2012年6月,已經清算的實付資金是2.9億元。”
深圳由于推廣力度較大,補貼額度也是全國最高。深圳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央財政3年預撥給深圳的資金獎金20億元,實際下撥資金近15億元。”另外,深圳地方財政支持近4.5億元用于發展新能源汽車。
但由于續駛里程較短,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緩慢,雖然在高額的補貼下,絕大多數試點城市仍離“十城千輛初期”上報的目標相差較遠,車企也很難完成對外公布的銷售目標,充電運營商與車企仍糾結于基礎設施先行還是電動車先行的問題上,電動汽車發展低于業內人士預期。
廣州新能源汽車拍照不受青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上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較低。4月以搖號方式向單位和個人配置節能與新能源車增量指標1314個,其中單位指標260個、個人指標1054個(含逾期未使用的94個指標回收納入本月配置),結果只有146個個人、17個單位新能源車指標被搖出,剩余1151個指標。
因此,在上一階段的推廣政策結束后,新一階段的政策該更加理性。混合動力等更易被市場接受的車型,可能會成為政策推廣的重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