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GDP)上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英國BBC網站11月18日消息稱,聯合國氣候峰會首席科學家近日表示,根據數據分析顯示,如果對CO2排放不采取緊急的遏制措施,世界各地的平均溫度將不斷地增長,地球面臨上升6℃的危險。
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關于溫室氣體的研究表明,從2000年到2008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29%。
“全球碳計劃” 是一個由許多科學家組成,專門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的機構,在全球各地設有研究單位。數據結果顯示,除其中四分之一的排放量來自工業化國家生活消費品的生產之外,其余增加的CO2排放量都來自發展中國家。該研究結果將會在下個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討論。
據首席科學家科琳·樂奎 (Corinne Le Quere)稱,這一結果將引起新一輪的政治討論。她告訴BBC新聞記者:“根據我們對目前趨勢的認識和能源消費的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所花費的時間,我認為下個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是我們最后的機會,爭取使氣溫控制在2℃的增長范圍。如果各國不能達成協議,或是達成了協議而不遵守承諾,那全球氣溫不是上升2.5℃或是3℃,而是上升5℃到6℃,意味著仍將繼續保持目前的狀態。”樂奎教授在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任職,她將這一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
1、發展中國家碳排放指數的變化
全球碳計劃(GCP)記錄了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碳排放數據,從大氣觀測到商業庫存,并建立了一套二氧化碳排放數據變化的圖表庫,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的變化和趨勢。圖表顯示:在2002年前,全球碳排放量年增長率約為1%,2002年后年增長率上升到3%,這種變化主要來自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突飛猛進,生產能力極大地提高,使工業排放量上升。2008年,隨著全球經濟走向衰退,碳排放量略有下降。全球碳計劃的科學家估計排放量在2009年將下降3%左右,直到金融危機結束,碳排放量又會增加,這與國際能源機構的預測相似。本世紀以來所進行的一些科學觀測表明,大氣中各種溫室氣體的濃度都在增加,但上升率比較低。
據專家解釋,碳排放量上升與碳吸存(carbon sinks)減少也有關,有數據表明,海洋和植物吸收的由礦物燃料釋放出的二氧化碳比50年前要少。 “碳吸存” ,是指森林及其它生化物質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被視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致力于種植樹木或森林保護的國家可以被認為在進行“碳吸存”。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等熱帶國家禁止砍伐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全球碳計劃聯合主席邁克·雷帕查(Mike Rapauch)指出,隨著CO2排放量的增多,大氣中的CO2濃度也不斷增長,植樹造林可減小CO2濃度。一項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的政策將在下月的峰會上制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