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市場需求和從一線延伸到二三線地區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整車企業不畏懼風險、不斷膨脹做大欲望的推動下,市場形成了從去年鼎盛到今年大幅下降的切換。
電動車產業連續10年的高速發展,終于在全球經濟大蕭條而導致消費不振的09年嘎然而止。根據全國各地部分電動車品牌調查的數據初步統計,今年前八個月,整個國內電動車銷售與去年相比下降了約30%。
今年后四個月市場是否會出現奇跡?從大部分企業和各地經銷商的信息來看,盡管每個8、9月份是一年中銷售最旺的季節,但市場絲毫沒有顯示出行情火爆的跡象:多數經銷商庫存消化緩慢,不敢輕易地從企業大量進貨。即使進貨,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減少。商家不斷采取降價促銷手段,也無法刺激銷量的提升,反而使得商家的銷量利潤空間一再壓縮。由此可以預計,今年將成為自電動自行車產業發展以來,首次出現銷量負增長的一年,而且跌幅不小。
今年市場不景氣實際上是有預兆的。由于受全球經濟形勢的惡化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無論是電動車配件還是整車企業都放慢了生產的節奏。一些上規模的整車(包括電動摩托車)制造企業,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保守的策略,在幅減少非生產性開支,產品庫存的數量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僅有部分上規模整車制造企業采取了比較激進的措施,加大市場行銷投入來獲取比去年更大的市場份額。由于經銷商的訂貨減少或銷量沒有達到預期,使得整車制造企業不得不放緩了生產進度或減少了流水線開工的時間;有電動摩托車制造晴雨表之稱的臺州塑件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幾乎都減少了產量,一些企業不得不改變以往壓庫存以備紛至沓來的訂單的做法,而采取按訂單量來投產的謹慎策略……從這些市場的表象中,能否反映出今年市場的走向?是什么因素制約市場銷售的增長?這一系列問題引起行業內人士高度的關注。
市場需求飽和從一線城市延伸到二三線地區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整車企業不畏懼風險、不斷膨脹做大欲望的推動下,市場形成了從去年鼎盛到今年大幅下降的切換。
去年,我國電動車產量到了2188萬輛,達到了電動車產業發展以來的頂峰。實際上,整車制造商的市場期望供值過高,加上盲目樂觀的心態、規模經營的模式的推動下,在受利益誘惑剎不住車的預期銷售影響下,遏制了本來可以連續增長的趨勢,而將諸多不利因素的積聚并引起質的變化,為2009年的滯銷埋下了伏筆。
經過多年的市場運作,電動自行車產業鏈逐漸形成了環環相扣、前后鏈緊密的關系,使得一批大規模的整車制造企業在行業里獨領風騷。企業規模做大是靠經營的魄力與膽量。這些企業無懼整個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仍然會一往無前地向前沖。這種膽量和勇氣并不需要企業自身實力的支撐,而是依靠零部件企業的資助。因為,每一家擴張規模的整車企業都是零部件企業的資助。因為,每一家擴張規模的整車企業都在零部件企業追逐的對象。零部件企業對規模擴張的企業頂禮膜拜,目的很清楚,形成配套關系。抓住零部件企業的心態,整車企業就有做大的沖動。而整車企業與經銷商之間的關系,原來是整車企業受經銷商的支配,但如今整車企業利用運作市場的高度技巧,在充足的資金和產品價格優勢的支持下,占據了支配的地位。由此使整車企業掌控著市場的話語權,并不斷釋放擴張市場的強烈欲望。
行業準入門檻低,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優勢,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依賴性過強等問題,讓零部件企業也患上了與整車企業一樣的市場擴張的“狂癥”。這種“狂癥”不會因市場蕭條而收斂。因為零部件企業被整車企業所“綁架”。
整車企業擴張過程中給予種種誘人的保證,遭遇致富心態強烈的經銷商時,兩者之間實施的計劃變得一拍即合。在無需任何資金、技術和準入壁壘的誘使下,整車企業建立銷售網絡經過經銷商的開拓變得十分的快速與順暢。由此可見,電動自行車從一級城市的飽和迅速延伸到二三級市場,時間大大地提速是不存在任何的懸念與障礙。截至到去年年底,我國電動自行車的擁有量已經到達了將近1億輛的規模,也就是說,每13個人中就擁有一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