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美聯儲前主席亞瑟·伯恩斯曾慨嘆:“我期待有一天,統計學家在估算財富時,能把環境耗損加進去,我們將會發現,GDP的數字一直在騙人。”
是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正悄然惡化,未來的資源正被加速“貼現”……無論是企業公民抑或社會公民,都責無旁貸。
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有多種,作為一家崇尚責任立業的國有商業銀行——交通銀行[8.87 0.57%](601328.SH,下稱“交行”)則用推進綠色信貸工程的方式充分發揮信貸資源的配置功能,構筑信貸支持環保的長效機制,履行著企業社會責任。
交行副行長錢文揮近日在接受CBN采訪時表示,企業社會責任實際上與企業形象、企業品牌密切相關,某種程度上而言,責任也是競爭力,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得好,就能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還能為股東帶來更大價值。企業的社會責任、商業訴求包括員工價值都是相互促進、協同提高的,而非對立關系。短期利益上可能會有沖突,但若把眼光放長遠,相互之間的重合點和結合處就很明顯。
順理成章地,交行的股東利益、員工利益和社會責任在“綠色信貸”上面找到了最大的交集。
綠色信貸全流程
“綠色信貸”在銀行業并不新鮮,近年來,很多銀行在信貸實務中也會考慮環保節能問題,但缺乏具體標準判斷的基礎,這使得“綠色信貸”在真正實施的時候,實際效果和期望目標大相徑庭。
隨著環境資源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制約日益突出,作為承擔信貸資源配置功能的商業銀行,其履行社會責任的層級必須有所提高。在此情況下,“綠色信貸”的有效實施也就成了銀行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早在2007年下半年,交行就開始全面探討如何有效地把信貸業務與節能環保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2008年3月,交行正式啟動 “綠色信貸工程”,確定了綠色信貸的具體標準,將“綠色信貸”政策融入授信準入、客戶選擇投向管理、授信評審、授后管理等各個關節,樹立“綠色信貸”在信貸工作領域的核心地位。
對“綠色信貸”的實施來說,由于銀企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如何獲得全面準確的信息是推行綠色信貸的相對難點。
目前,交行主要通過以下渠道獲取信息:一是政府機構尤其環評部門的公開信息資料,公共渠道獲得的對違反環保規定企業的處罰,包括政府公布的對小鋼鐵、小煤窯等限制類產品的能耗標準。二是貸款項目必須出具企業環評報告,涵蓋大氣、副產品、廢渣等項目的評估結果,這是確定企業環評等級的重要標志。此外,交行還會主動收集一些行業標準和行業平均水平,并進行研究分析,看企業的項目能耗和排放水平在行業處于何等地位。
錢文揮告訴CBN,綜合各類環保信息,交行把所有授信客戶和項目按三大類、七小類進行劃分,并實施全口徑統一環保分類標識管理,不分客戶的行業、所有制、規模、新老及敘做的業務品種,凡有授信額度的客戶都要進行分類,實行全口徑統一分類管理,包括問題類客戶、零售信貸小企業客戶。與先對新增客戶實施環保標識管理,后逐步推進的實施方案相比,交行“綠色信貸”工程覆蓋面更廣。